我总以为,人与土地之间,有着一种看不见的、却坚韧如丝的牵绊。这牵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环境污染的“克星” ——张全兴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他的故事,似乎总是从一片特定的水土开始——常州经开区潞城街道,那个名叫邓家村的村庄。1938年的寒冬,他降生于此,江南的烟雨润泽了他的童年,那纵横的河网、湿润的泥土气息,或许便是他一生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的最初启蒙。
想象一个江南少年的身影,他奔跑在田埂与河岸之间,眼里是清亮的河水,鼻尖是稻花与泥土混合的芬芳。他那时未必知道,这水,这土地,将在未来数十年,成为他魂牵梦绕、倾尽智慧去守护的对象。他的生命之根,早已深植于这片温润的土壤之中。
1957年,命运将他带向了北方,带到了天津的海河之畔,南开大学的化学系。那是一个理想如火般燃烧的年代。大学,对多数人而言,是安静的课堂与图书馆,但对张全兴,却多了一方别样的“战场”——化学系的化工厂,那个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车间。一个青涩的大一学生,竟已肩挑起车间主任的职责。这听起来近乎传奇,却也预示了他一生都将与实践、与应用紧密相连的特质。他的学问,从不曾离开过生产的轰鸣与器皿的碰撞。
1958年,那注定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他作为树脂车间主任,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那一刻的荣光,足以照亮许多年轻人一生的道路。也就在同一年,他庄严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份早期的经历,像一剂催化剂,加速了他人生理想的定型:将所学服务于国家,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于是,1960年,他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南开的学生转变为南开的师者。在化学系与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岁月里,烧瓶、试剂、分子式构成了他世界的全部。那“国家新产品发明三等奖”的荣誉,是对他青春才华最早的确证。
然而,人生的轨迹并非总是直线向前。1985年,一个基于人伦与孝道的决定,改变了他事业的航向。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他携夫人毅然离开了耕耘多年的南开园,回到了梦开始的故乡——常州。故乡,以它熟悉的温婉拥抱了这位游子。他在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今常州大学)设计研究所,继续他的教职与科研。从天津到常州,空间上是一次回归,但在事业上,却像是一次沉淀与蓄力。他在这里担任教授、所长,将北方的经验与江南的产业需求相融合,如同一条河流,在汇入新的水域后,积蓄着更为磅礴的力量。
真正的喷薄,发生在1993年的春天。南京大学的邀约,像是一道新的闸门,为他积蓄已久的能量找到了最广阔的奔流之地。他肩负起筹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任。彼时,中国的环境问题已初现端倪,工业的血液—水,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他敏锐地洞察到,自己研究了半辈子的“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其战场不应仅仅在实验室的论文里,更应在那些汩汩流淌的、被染色的工业废水之中。
于是,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张全兴先生凝视着那些看似普通、内部却布满纳米级孔道的白色树脂小球。在他眼中,那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拥有生命的“分子捕手”。他系统研究着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与吸附树脂孔道之间的关联,如同一位将军在排兵布阵,精确地设计着捕捉不同污染物的“陷阱”。他开创的“树脂吸附法治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是一场革命。它不只是“治理”,更是“资源化”——将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吸附、解析,变废为宝。这理念,充满了东方智慧中的循环与平衡,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实践。
他的脚步从未停歇。2002年,他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他的科研成果,决心要跨越学院的围墙,真正地走向市场,服务于社会。紧接着,2004年担任江苏省有机毒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担任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每一个头衔的背后,都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都是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战场。他将实验室里的白色小球,变成了守护江河湖海的“环保卫士”。
荣誉,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加冕。从1964年的国家新产品发明三等奖,到1987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再到新世纪的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和2015年两度折桂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的荣誉簿,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环境工程技术发展的编年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及2007年的全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与“当代发明家”称号。这些奖项,精准地概括了他的核心特质:一位永不枯竭的创新者,一位将发明创造视为生命的科学家。
然而,在所有这些耀眼的成就中,“全国模范教师”(2009年)这个称号,或许有着别样的温度。对他而言,实验室里的白色树脂小球是会传承、会繁衍的。他更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出更多能够创造、使用这些“小球”的人。他是一位博导,是无数环境工程学子的引路人。他将自己对科学的严谨、对家国的责任、对环境的忧思,一并传递给了下一代。那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不仅有数据的演算,更有精神的接续。
如今,当我们回望张全兴先生从潞城邓家村走向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这条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份辉煌的履历,更是一条清晰的、由责任与智慧勾勒出的生命轨迹。那轨迹,始于对家人的孝(回乡任教),延伸为对国家的忠(科研报国),最终升华为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慈(环保事业)。他从泥土中来,最终用最尖端的科技,回馈了滋养他的水土。
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神奇的白色树脂小球,在浑浊的工业废水中,静静地吸附着有毒的物质,如同他的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吸附了困难、挑战与污浊,最终释放出的,是科学的清流、资源的活水与一片希望的澄澈。那一抹树脂的芬芳,是智慧与奉献交织的味道,清淡,却历久弥新。文/秦溢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