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仙李白,遭到高力士、李林甫、杨贵妃的排挤,唐玄宗“赐金归山”把他赶出宫廷,开始了十年漫游。时他的族叔、大书法家李阳冰任当涂县令,他的族弟李济任溧阳县尉。他漫游来到江南,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
天宝十五年(756)三月,李白来到溧阳,在南渡荡畔的溧阳酒楼,与时任常熟县尉的大书法家草圣张旭宴别。这时“安史之乱”已起,安禄山叛军气焰嚣张,已攻下洛阳,京城长安人心惶惶,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而青山绿水之中的溧阳城还是一派和平景象。李白和张旭都是“酒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书”号称“张颠”。两位酒仙朋友在一起,痛饮美酒,畅谈心事,抒发国难当头的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美酒下肚,诗仙诗兴大发,张颠也早已手痒,于是李白口吟,张旭笔录,千古名诗《猛虎行》一挥而就,出世了: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煞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被称为唐代“三绝”。这首由张旭记录的李白的诗,占了“二绝”,自然珍贵无比。其真迹我们已无缘见到了,但当初,这溧阳酒楼却也随之身价百倍,名扬四海。从此生意兴隆。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溧阳县城东移,县治由旧县迁至今溧城镇。旧县的溧阳酒楼也随之“人去楼空”,衰落了,破败了。
清康熙八年(1669),溧阳知县徐一,在县城上水关(旧称虹桥)兴建一座楼,取名太白楼。楼的东北两壁镶嵌着李白的名篇《猛虎行》石刻,以李白之名招徕生意。这是溧阳城一建太白楼。乾隆六年(1741),溧阳知县吴学濂在上水关重修太白楼,并加了一层。从此,太白楼成为溧阳的名迹之一。人们来到这里,登高远眺,蓝天白云,心旷神怡。更有革命志士,汇集太白楼,阅读进步书刊,寻求救国真理。这二建太白楼,在溧城拓河工程中被拆。
1986年8月,溧阳县人民政府在高静园内三建太白楼。新楼三间两层,屋顶两端,鸱尾对峙;筒瓦铺盖,八角飞翘,蔚为壮观。底层大厅,矗立着李太白全身塑像,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临风把盏,慷慨悲歌的神采。两旁大柱楹联,气势磅礴。更衬托了诗仙不凡的品格:
当年把臂登楼草圣诗仙谁主客,
此日凭高望远相山濑水自清妍。
登上二楼,窗明几净,清风微微,轻轻吹拂,堂前悬挂“邀月图”,酒仙李白似邀明月对饮。旁有楹联:
一为: 高登层楼喜见濑溪景色,
旷忆千载难会太白风流。
二为: 川原光景长新濑水中江收望眼
诗酒风流永忆谪仙草圣共登楼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