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常州国药业
时间:2011-08-04 10:16来源:常州文史丛谈 作者:朱达明 朱剑虹
常州的中药业要追溯到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官府在金斗门内设立了专门经营药品的机构——惠民药局。
中药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未有西药进口之前,病员治病服的均为中药。那时,中药称为国药。中药,对于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常州的中药业要追溯到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官府在金斗门内设立了专门经营药品的机构——惠民药局。
到了明代天启二年(1622),浙江人童浩山在原南大街小马园巷对面创建了童宁远药店。这是常州最早的一家私营药店。历经十世,360余年。
清同治三年(1864)无锡人李秋亭等在原西瀛里中段开设老丰裕参药号。老丰裕店堂很气派,石库门里面,清漆的柜台、整齐的百眼橱、饰以古雅的青花瓷瓶,柜上招牌写有“以仁存心”、“橘井泉香”等字样,体现中药特色。老丰裕的创始人李秋亭曾做吉林省长春府的知府。他去官回南方开药店后,还多次去吉林山区采挖、购买人参,最后入山采参失踪,当时同行的家人到处寻找,只找到入山时穿的一双靴子。家乡人在无锡惠山二泉池对面建造了李秋亭先贤祠,每年祭奠两次。他的孙子李涤云接任老丰裕药号董事,辛亥革命后还担任长年药局董事长。
清同治十一年(1872),老丰裕药店李、杨两股东又集资在原北大街钟楼下开设丰裕东药店,专营饮片和中成药。以后毁于兵火,另找外股开业,改为东丰裕余记药店。
还有存仁社药店,在原千秋坊惠民桥对面,千秋坊后称东大街,该药店系1920年由曹鉴初发起,与地方名流冯晓春、胡敬远、吴近安、屠士初、金子纯等集资创办。存仁社除设经理、副经理、账房外,柜上业务人员从头柜到末柜有十个人,他们以“存立千秋业,仁心万年基”十个字排列名次,按业务技术水平,定职定薪。每年收录学徒四名,逐年轮换提升。
上述四家药店,均有相当规模,都资金厚、人员多、营业大。在业务方面也各有特色。老丰裕的丸散,闻名遐迩,止咳定嗽,治疗气喘,疗效很好。丰裕东的饮片,有口皆碑。存仁社的选材地道,用料认真,信誉卓著,在沪宁线上享有盛名。童宁远的磨翳眼药,很有信誉。
1936年,千秋坊东段的寿康药店为了扩大业务,在报上登出接方送药广告,并发展到代客煎药。各店闻风而动,也都实行接方送药和代客煎药制度,给群众带来了方便。
各药店为抬高自己的“身价”,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还争做医局的生意。寿安医局的中药,就由东丰裕、西丰裕、童宁远、寿康、嘉寿、朱汉记等六店承包,每年轮换一次,称为“值年”。为医局值年是药店十分荣耀的事。各店为标榜药材地道,建立信誉,进货时皆精选上品,如法炮制,以备值年之需,往往一年值年,需数年准备。这一年值年的经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各店乐此不疲。
长年医局初创时自设药铺,以便利病者。因管理不善,经纪人蚕食鲸吞,亏耗甚巨,1930年前后盘给沈泰根私人经营,谁知沈将中药合鸦片为丸,美其名曰“戒烟丸”,实际上私售鸦片毒品,牟取暴利。后被警察局侦破罚款,沈由此倾家荡产。以后长年医局让病人凭处方就近撮药,月终各药店凭处方至医局结算。方便了病人,而药店则多做了生意,也多赚了钱。
解放以后,全行业公私合营,中药不再由私人经营。各大医院也都设中药房。国药,这个古老的行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