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八邑名都办学堂

时间:2011-07-29 14:46来源:常州文史丛谈 作者:朱达明 朱剑虹
八邑名都办学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皇帝下诏将各省府厅州县书院改设学堂。常州郡守许星璧积极着手筹办。选定府城常州东门玉梅桥南护国寺基地为校址。他认为欲谋教育之普及,必须依靠八县共同努力。特邀八县士绅共同商议。参加商议的有:武进阳湖的恽祖祁、刘度来;无锡、金匮的裘廷梁、杨寿楣;宜兴、荆溪的任锡汾、储南强;江阴的章际治;靖江的陈美棠。这次协商,议定落实了下列问题:一、决定绘制中学堂图纸,编造预算;二、落实经费。除清政府拨款外,所缺银两由八县共筹措;三、设立常州府学务公所。负责常州府中学堂校舍的建筑事宜。推恽祖祁为经济总理,八县各举协理一人。
        在许星璧主持下,八县筹措经费六万五千两。常州府中学堂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1905.10.10)开工,历时16个月建成。占地面积29.28亩。建筑房屋307间,厢房及走廊186间。其中讲堂42间、理化堂7间,卧室及学生自修室90间,礼堂两大间 ,另有阴雨操场1座(合12间),还购置了仪器、教具等。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许星璧请陆军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江苏巡抚陈夔龙(贵阳人)作《常州府中学堂记》:“光绪三十一年郡守许星璧与邑之士大夫恽君祖祁诸贤乃谋创建。议既定,俱以积志愤发相励从事。于城内玉梅桥之南得护国寺旧址。揆时庀徒,以畚以筑。礼祀之堂、讲课之室、食息之所,各以序立。始于其冬十月,周一岁而落成。于是得屋三百八十余间,竭资六万两。常年经费,八邑筹措。暂定学额三十人……”常州府中学堂将此文刻石立碑于校门南,后重行镌刻,移至学校行政办公楼前。
        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屠宽(字元博),他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一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庶务长为朱稚竹,也是同盟会员。
        1907年11月3日,常州府中学堂举行第一次招生考试。各县限送考生30名。考试科目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据考生潘序伦(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回忆:“校长屠元博装起了假辫子,戴上清朝的红缨帽,穿了清朝式的大礼服即长袍短套。设有公案,对应考学生点名给卷。当时科举制度初废,但招考学生时,还是一派科举场幄景象。”阅卷后分县发榜。刘寿彭(刘半农)为江阴第一名。潘序伦为宜兴第二名。共录取学生180人,分三班。另师范班一班,额60人,一年毕业,培养小学教师。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是师范班的班长。
        1907年11月15日,常州府中学堂正式开学。这天定为开校纪念日。
        常州府中学堂1928年改名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53年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史绍熙任校长。1964年、1965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中,成绩均为江苏省第一。1965年参加高考的400名学生中,物理成绩100分者有150人。建校以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万名中学毕业生。其中有瞿秋白、张太雷等我党早期领导人,有钱穆、刘半农、刘天华、吕叔湘等著名学者。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