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常州知府三办龙城书院

时间:2011-08-04 10:13来源:常州文史丛谈 作者:朱达明 朱剑虹
龙城书院是局前街小学的前身,这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书院,曾被誉为“与东林并不朽”。

        龙城书院是局前街小学的前身,这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书院,曾被誉为“与东林并不朽”。
        龙城书院首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福建临清人、进士)为讲学、课文培养人才而创办,“选诸生之秀者课之,一经品题辄成佳士”。当时规模很大,有堂斋房屋二百余间,维持书院经济的田产一千余亩。是常州府城乡最大、最著名的书院。
        明万历初年,宰相张居正专权,文人学士讥讽、议论他的很多。他恼羞成怒,下令“尽毁天下书院”。龙城书院亦废,房产、地产均被占。
        万历三十一年(1603),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湖广潜江人,进士)赎回原龙城书院被占的房产、田产,改建先贤祠。欧阳东风建先贤祠的真正目的是恢复讲学,“盖避书院之名,而举行其实”。规模比原来更大。祠前三楹题“传是堂”,存放先贤牌位。祠左“经正堂”、“次川堂”、“次后堂”共二十余楹,为讲学之地。聘邑人、著名东林党人钱一本(万历进士,授御史)为掌教(校长)。当时学识渊博、掌教有方之士常相聚论学。关系密切的有无锡东林书院的泾阳、景逸、闲适诸先生;有宜兴明道书院玉池先生等。他们与“经正堂”诸先生“往来酬答,商榷辩难,蔚然为东南邹鲁”,讲学授道之风盛极一时。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专权,又下令禁办书院。当时常州知府曾樱(江西峡江人,进士),多次上表,坚称“龙城系课文之所,非讲学之地”,“故独得不毁”。曾樱敢于说话,敢于负责,把龙城书院保下来了。实际上,龙城书院并非不讲学,而且曾知府还很重视讲学。据《常郡艺文志》载,“每月有会,公(指曾知府)必亲临。以圣贤之学相切磋,往往至日昃不暇为文而诸生神怡心悟。”时“经正堂”讲学仍与无锡东林书院、宜兴明道书院相呼应,往来密切。还有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的饱学之士参与。这个时期是龙城书院讲学最兴盛的时期。后东林党人遭到残酷镇压,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书院改为兵备道署,讲学遂废。
        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常州知府骆钟麟曾努力重办书院,没有成功。
        乾隆十九年(1754),常州知府宋楚望(湖北当阳人,雍正进士),一上任就在府学“明伦堂”召见地方有识士绅,表示决心“兴复书院为己任”。并决定取消“象墩庵”,将僧田九百四十余亩划归书院,还带头以自己的俸禄捐助。宋知府的决心和行动,带动了地方士绅也纷纷出资捐助。这样,解决了经费问题。当年九月动工,宋知府常亲临现场指挥,解决实际问题,仅两个月就完成了修建任务。把原先贤祠的大门改建为书院大门,依次为大堂、讲堂、寝堂。左右翼各建斋舍二十楹。把“传是堂”改建为祭祀前知府施观民、欧阳东风的堂室,以弘扬他们办学的功绩。重新兴建后的龙城书院,曾先后聘请著名学者邵齐焘、卢文弓召等担任掌教,为常州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黄仲则、洪亮吉、李兆洛等都是那时从龙城书院走出去的优等生。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