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万福桥
常州城乡现在有多少座桥梁,离开了书面记载,恐怕谁也说不完整。这里且不说在今青龙境内北塘河上最早的元朝致元年间至明天顺年间的三孔石拱桥洋头桥(玉麟桥)、现存市河上最古老的梁朝大同元年的石级单孔拱桥新坊桥、坐落于戚墅堰下街东首、跨运河的建于北宋年间、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惠济桥……这些古老的桥梁人们早已熟知,也不说大运河段南移新建的、颇具现代气派的阳湖、常金、天目、龙城等11座气势雄伟的新桥,只表一表常州桥梁史上有她一席之地的万福桥。 万福桥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见证者。她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横跨于北童子河大湾浜,独拱石桥,桥长23米,宽2.4米,跨径6.2米。大湾浜斗曲八湾,素有“福禄寿”三桥之名,“福”即老万福桥,“寿”即寿桥,又称“前桥”。清代洪亮吉墓就在寿桥旁,新中国成立后还存有石人石马。万福桥为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石拱桥,桥身大理石质,两侧石质栏板今已改用砖砌水泥护栏,桥堍尚存原配置的云纹饰石一块,桥顶嵌砌龙门石,桥身两侧拱圈外围嵌砌镶边,拱圈上端两侧置桥耳各一。桥额长条石上中间雕凿出圆形凸块,圆形块上端雕楷书“万福桥”三字。桥坡南北残存花岗质石阶各13级。桥东原有一座万福庵,供奉明将周遇吉(?-1644)和观音、关帝、三茅、孟姜女、赵公元帅等佛道偶像。庵随桥名,桥以庵伴。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初二、初三都要举行庙会,请小阿荆戏班演出京剧,善男信女烧香坐夜,宣卷朝拜,万福桥上拥挤不堪,河浜里满是船只,热闹非凡,成为北门盛极一时的节日。那里是我孩提时代最好玩、最神秘的“胜地”。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沪宁铁路两边拉起了电网。从此,路北的居民到青山桥去,我们上学读书,都要通过铁路与铁网相交的“封锁线”,接受日军的“检问”而绕道过木桥,即现在公路上的“万福桥”。不知有多少农民,因图方便“钻电网”而触电惨死。当时的公路是碎石路面,桥属三孔木桥,长25.4米,4米来宽,这种简陋的木桥,因老万福桥被电网隔断而成为人车必经之桥,哪里经得起载重车的磨损压碾!桥板破的破,断的断,过桥时看着河面上滚滚的流水心里发慌,一不小心踩了个空,险象环生。当时民生凋敝,日伪政权视若无睹,任其破烂下去。抗战胜利后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终于由各镇公所出面,集资修了一次,换了几块桥板,桥面和栏杆上涂了一层柏油。但好景不长,桥板被人陆续撬走,现出了许多窟窿,又陷入了破烂不堪的窘况,过桥时令人吓丝丝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这座木桥终于迎来了一次大修。但到1958年,因桥面陈旧,木板老朽,不利于日益增多的人车过往,就在两边的桥孔上各增加了一道木排架,成为五孔木桥,又有了新的改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终因负荷日增而成了摇摇欲坠的“老爷桥”。1962年,国家还处于经济困难期,万福桥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是年,由镇江养路段负责施工,改建成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桥,桥宽6.5米,路也变成了柏油铺摊,终于让人感到面貌一新。 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11月,市政府加快了市政基础设施的步伐,改扩建新万福桥,为了与市中心的怀德桥、三井头的塘桥等一起成为南北干道的主桥梁,从而又改建成了单孔板梁桥,桥面宽24米,是旧桥的4倍,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而老万福桥则成了垂垂老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 张一农)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