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浜向芳茂山文笔峰的支流中,现农丰桥附近,有一段水面,状如癞蛤蟆,故称癞蛤潭,据传方腊母亲的棺柩就葬在潭底。 方腊(?—1121),又名方十三,安徽歙县人(注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北宋宣和二年十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6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 据说,方腊从小性格倔强,凡事总要跟家人对着干。后方腊揭竿起义,母亲左劝右说也没有用,愣是一意孤行。方腊怕官府抄他老家,打仗时就把母亲一直带在身边。母亲拿他没办法,只是每日以泪洗面。不久,方腊就打到如今的武进区横山桥镇新安一带。到了新安,方腊的母亲因为伤心过度,加上旅途劳累,终于一病不起。方腊遍找当地名医,医生看过之后都说其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方腊的母亲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她希望自己死后能安葬在附近的芳茂山上,这样,死后就可以永久地“遥望”家乡了。但她晓得儿子的脾性,任何事情总要反着来做。于是,她把方腊叫到身边,对他说:“儿呀,为娘不行了,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我葬在这芳茂山下的深水潭里,葬得越深越好。” 母亲死后,方腊十分悲痛。他想,母亲在世时自己未曾听她一句话,如今母亲临终时的最后一句话,无论如何一定要听了。母亲说要把自己葬在深水潭里,可能是她老人家怕儿子将来万一战败,会被人挖尸鞭笞,才说要葬得越深越好。于是,方腊把母亲的棺柩安葬在芳茂山下的癞蛤潭底。棺材埋得极深,用石灰、桐油、糯米浆浇嵌,还筑有坟圈。后来,方腊果被剿灭,要不是方腊将母亲葬于潭底,说不定坟墓早被毁坏,颇有些传奇色彩。 干旱年份,附近河道干涸,癞蛤潭内的水还有齐脖子深,周围百姓都去汲水饮用。据说有人在潭里游泳时还触到了这个坟的遗迹,所以有的人也把癞蛤潭叫做方母潭。(文/孙晓锋) ①:一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县)人。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