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道乡书院

时间:2012-10-30 09:08来源:未知 作者:陶红亮
清末常州最后一所书院——道乡书院

  清朝光绪年间的新桥道乡书院,位于新桥老街东侧,座北朝南,背靠着缓缓流过的藻江河水,幽雅清静,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编《武阳志余》记载,道乡书院由地方人士高步瀛、沈东伦、张贞启、黄鼎臣、薛尚贤、沈济思等创办。房屋是原来的文昌阁,这是一座两进六间厅房,青砖黛瓦,木格花窗。院内天井,有伴石修竹,门口阶前,是挺直翠柏。它东靠烈帝庙,西傍观音堂,再过去就是三元社和万氏宗祠了。以文昌阁设置书院,实在是文人们最理想的场所,因为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是中国古代主宰功名和禄位的神,也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和科学士子的守护神。唐宋以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制度化,对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阁或文昌宫,许多书院或塾学除供奉孔子像外,也都供奉文昌神位,所谓文昌司命,贵贱系之,为读书人所敬奉。而新桥的文昌阁,还设惜字公局于内。古时的读书人的文章和书籍均为世上稀有资源,人们对文字十分珍惜甚至生有敬畏之情,即使对已无作用的字纸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可亵渎,而要收集到惜字公局,焚香膜拜后再烧化掉。

  道乡书院创办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清代末年常州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常州地区的书院,最早建于北宋年间,至明清两代,共计办有18所。为建道乡书院,时任武进知县金澜专门为此写了“记”,其中说道:德泽、循理、依东、安东4乡(今新桥及周围地区),“民情淳仆,第其乡僻,寂居未免”,一些有识之士“拟建书院,合词来请”。并说,这里是宋道乡公邹浩的家乡,所以请以“道乡”之名为书院名,使“诸生顾名而深景仰之思”,于是便“欣然拟笔而志”其名。

  道乡公,又称道乡先生,姓邹名浩,字志完(1066-1111年),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他是小新桥西十里王下村人,从小家境贫寒,通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江南才子。他22岁考中进士后,历任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宝文阁待制和史部、兵部待朗等职。他一生德行清正,以诗文名重于世。他去世后,其儿子将他的文章编成《道乡集》,南宋宰相、抗金将领李纲为之作序,称其文章“高明闳达,温厚深醇,有金石之声”。邹浩墓葬于德泽乡(今三井邹村)。所以说,道乡书院以邹浩的名号和精神作为施教的宗旨,可说是于科举学业和道德文章最贴切不过了。

  道乡书院于1886年开课。按清代书院的制度,入院学生须经甄录考试,无论举人、秀才、童生都可以应试。成绩达规定录取线的为“正课生”,超额录取的为“附课生”。正课生每月发膏火银二三两不等,附课生减半。学生多时四五十名,少时十来名;学习课程主要作时文应试,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后来也由于博学通儒的倡导,重视学习研究经史文算等科目,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材。

  道乡书院办到哪一年停止,现无确切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下诏“废文科举,办大小学堂”,封建科举教育制度宣告结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常州各地开始兴办学校。道乡书院及旁边的烈帝庙、万家祠堂等,后来便被新桥小学代替了。据新桥乡志记载,1927年至1930年间,随着大革命风暴的涌起,文昌阁神像被毁,里面设立了民众教育馆。新桥民众教育馆于1931年1月8日开馆,第一任馆长刘婉贞女士在开馆仪式上让新桥人民第一次看到了电影。再后来,这里就成了新桥小学和新桥中学的驻地,为地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如今的新桥小学和新桥中学虽几经搬迁,发展壮大,但至今新桥实验小学大门前的一条路,仍名“道乡路”,它清楚地向人们昭示:新桥地区的近代教育,从道乡书院走来。(文/陶红亮)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