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位于今金坛与句容两市交界处,海拔330米,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几千年来,茅山始终香火不衰,广受世人追捧。 提起茅山山名的由来,我们不得不将历史拉回到2000多年前。汉景帝时,陕西咸阳人茅祚(字彦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茅盈(字叔申)、茅固(字季伟)和茅衷(字思和)。茅盈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十八岁便入恒山学道,习读《道德经》、《周易》,采药服饵。六年后,他来到西城,拜王远(王方平)为师,先后跟随他修炼了整整二十年。王远见他已修炼到快入真道境界,赐其九转还丹二剂及玄妙神方一道,要他到南岳吴越一带去任职。茅盈万分感谢恩师,但又不忘家中父母,便一路云游回家,精心侍奉父母。 数年后,茅盈拜别父母及两位弟弟,于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来到句曲山下潜心修道。茅盈为什么会选择句曲山修道呢?相传距今约5000年的高辛氏人展上公,曾修炼于句曲山,后被封为在微葆光真人;另外,秦时李明真人也曾修炼于僻静优美的句曲山,至今李明真人修炼时的丹井仍在。 来到句曲山后,茅盈不光专习黄老之道,还精心研究医药丹方。由于句曲山草木茂盛,是天然的大药房,盛产茅苍术(此药因产于茅山而得名)、明党参、何首乌、黄精、芍药、香草等数百种草药,茅盈因此经常翻山越岭,遍寻草药。不久,茅盈的二弟茅固、三弟茅衷也先后辞官,来到句曲山,与兄长茅盈一道专心修道炼丹。他们兄弟三人上山后,经常为附近百姓义诊,往往药到病除,很得当地百姓的拥戴。时间一长,周围数百里的百姓没有不知道他们的,但凡得了疑难杂症,总会赴句曲山求药,茅氏三兄弟每每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为此,三人提炼出了许多灵验良方,他们还经常治世度人,劝人为善,使得当地民风淳朴,邻里友爱。 三人仙逝后,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前来祭奠他们,为感激他们生前恩泽,还赠匾一块,上书“有求必应”四个大字。后来,人们干脆将句曲山更名为了“三茅山”,简称“茅山”,并将茅山山脉的最高峰定名为“大茅峰”,将大茅峰旁的另两座山峰分别称为“二茅峰”和“三茅峰”,以纪念这三位茅氏兄弟。后人还将茅盈列为继老子、王远之后的中国道教第三代人,定于每年三月十八为茅山庙会,祭祀茅氏三兄弟。 如今,有着“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称的茅山,经当年粟裕、陈毅、张鼎丞等人在此指挥抗战后,成了苏南地区唯一一个集道教旅游、山水旅游、红色旅游三位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前来烧香、观光和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文/孙晓锋)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