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西南四十多里处的东周村,始建于隋朝,迄今1600多年,建村比金坛设县早80多年。 “东周”本是朝代名称,这里缘何作为村名?《周氏家谱》对此有段文字解释:茅山、华阳之“东”,“周”姓家族聚集之处。家谱还记述了建村的时间和原因:始迁祖为“晋时尚书左仆射周顗”的七世孙周彪,公元605年因不满隋炀帝荒淫无道,从洛阳弃官,率其一脉在茅山东麓的“白鹤基”隐逸而居。 东周是江东福地孕育出来的古村,或许是周氏先祖盈实富有,或许是“白鹤基”土地肥沃、山水宜人,建村数十年便发展成500多户1800多人的大村。至盛唐时,村中酿酒、制糖、冶铁、纺织等行当已齐全,种植业和养殖业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三大宅门”和“四祠七庙”等建筑闻名一方。 对民风影响最大的是周氏四世祖周稹。周稹生于唐永徽三年(653年),他从小饱读圣贤之书,长大后又乐于助人,扶危济困,施舍乡民,行善乡里。地方官屡向朝廷推荐,要其出来做官,但他坚辞不就。后来,他考上武举人,也不愿京试求官。唐玄宗当政期间,太湖流域盗匪蜂起,面对猖獗的盗匪周稹却挺身而出。他云集乡间武士,保护一方安宁,盗匪屡犯屡挫之后,四下扬言寻其复仇。垂拱二年(686年)五月初五,临村张桥集社,盗匪将周稹和乡勇困住,武力胁迫、富贵诱惑都没得逞。周稹率众奋战数日,料寡不敌众,难以脱身,最后慷慨陈辞:“愿以自己的首级,换得一方百姓平安!”说罢,左手拧发,右手挥剑自刎,躯体矗立不倒…… 周稹死后,村人念其忠义,在他墓旁建祠,争相祭祀。据传,唐代名臣狄仁杰持节巡抚吴楚,闻其保境安民之伟绩后嘉叹:捐躯殉国,骂贼倍烈,存殁勤王,古今莫洁,耿耿忠节,皎如日月,其人虽亡,而神不灭。狄仁杰把此事奏明皇上,唐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皇帝降诏,敕封周稹运使明烈侯;至德二年(757年),肃宗皇帝复旨敕封其为太子太保,并赐良田28亩,白银3万两。 茅山道院住持刘康年奉旨督造了周王庙。方圆数十里,周王庙堪称巍峨恢宏、金碧辉煌,丈余高的碑石矗立在庙前,碑正面镌刻御笔亲书的“唐敕封运使明烈侯加封太保周稹公碑”,碑背面镌刻着《稹公碑志》,香案上供奉着皇帝敕封的诏书。方志和周氏族谱皆有这样的描述:周王庙香火旺盛,上至太子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来者顶礼膜拜十分虔诚。庙会活动可谓盛极一时。 历史沧桑加风霜雪雨,如今,东周的寺庙祠堂只剩下碎砖瓦砾和隐逸在残垣断壁旁的檐石,唯有那重达数吨的碑石(高2.05米、宽0.8米、厚0.3米,正面镌刻“唐敕封周侯国宝公墓”9个正楷大字)傲立村中。周王庙遗址中的两株古银杏,也在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的运动中被人砍伐,令目睹过的老人,每每提及此事便惋惜不已。不见老树,难见老屋,是古村人永远的痛处。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敬善、敬民却是华夏的传统美德。东周有过升沉荣辱,但从未表现出奢华堂皇,平实而耐久,质朴而悠长。村民崇奉“敬善”、“敬民”的心理教化,牢记“生死有人,为国为民,万世不易,诗礼相传”的周氏祖训,无论脚踏何地迈向何方,他们都不敢忘。(文/曹春保)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