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何家塘后王村有一条北通京杭大运河,南至犁阿沟的河道,当地人都称之为“月带河”,河上静静地横跨着五座古老的石桥,分别叫作:百石桥、小石桥、小木桥、中心桥、南石桥。如今,小木桥已毁,但几座石桥依稀还在,石隙间的狗尾巴草依然风姿绰约。这五座桥建于明朝,其中的百石桥在清朝乾隆年间还得到了御封名号。 当年乾隆帝下江南,当地知县奉命张贴皇榜招募能工巧匠在大运河北岸建造“歇凉亭”。皇榜贴出去后,无人敢揭。就在知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大运河南岸后王村(原名:厚王村)有个叫王九龄的村民自告奋勇地揭了皇榜。王九龄独具匠心,开创了罕见的毛竹筷子连串亭盖。历时三日,“歇凉亭”如仙界瑰宝嵌在了凡尘官道上。 盛夏,乾隆帝龙舟在叶家码头泊岸,乾隆在随从簇拥下上岸步入“歇凉亭”,顿觉八面来风,清爽至极。在大加赞赏之余,吩咐左右,立刻召见造亭师傅,他一定要亲自见见这位“鲁班”。当知县领着乾隆帝的随从找到王九龄时,王九龄忐忑的心悬到了嗓子眼,担心自己闯了什么大祸,要蹲大牢了。见到乾隆帝,王九龄双膝跪倒,三呼“万岁”,紧张得汗流浃背、双膝颤抖。乾隆帝上前亲切地把黄马褂给他披上,扶起他,称赞:“你巧手制造的歇凉亭别具特色,妙在其中,让朕大开眼界”。乾隆帝特赐王九龄对坐歇凉亭喝茶,抬眼间看到了通向南方的河道口郁郁葱葱的芦苇,问了问王九龄后,龙颜大悦,一指:那沟以后就唤作“芦渎官沟”,桥就叫“王兴桥”,免漕运税。从此当地的百姓便奉若珍宝,以此为荣,县令特请有名的石刻匠,在桥的南侧刻下“王兴 桥”,北侧刻下“芦渎官沟”,让后代传颂沉淀在芦渎官沟的故事。(文/王美芬 王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