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牛镇西边的金联村,靠大运河北岸有个小村子,村名叫“鹭鸶沟”。别看它不显山,不露水,可其村名“鹭鸶沟”却是皇帝给改的,也就是说是皇帝钦赐的村名。 据传说,这里原来不叫“鹭鸶沟”,而是叫作“路丝沟”。路丝沟村民风淳朴,尤其崇尚读书,村里有不少人家世代书香,还出过一位陈进士。因为村里的文人书生较多,而且都有早起读书吟诵的习惯,每天晨露之际,从村边大运河过往的船商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之声。所以,人们又把“路丝沟”村叫作“露书沟”村。 清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乘龙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巡游江南来到奔牛。二月十八日这天,龙舟行到路丝沟河段,正值晨露,乾隆从龙舟仓内出来,站在船头欣赏运河两岸的秀美风景。只见这里柳树成行,炊烟袅袅,一群鹭鸶鸟见有船行来,受到了惊吓,迈开纤细的秀腿,展开轻盈的翅膀,从晨曦的潋滟波纹中“嗖、嗖、嗖”地掠起,齐刷刷地排成一行,向天空中飞去。忽然,—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时轻时重,时近时远,时而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而是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透过薄薄的晨雾,从岸边的村子里传来。乾隆心想:此地前不靠镇,后不着店,乃常州和丹阳的交界处,难道也有文人书生?便下令暂泊龙舟,着随从上岸察看。 不一会儿,随从回奏皇上说:此处北岸有个村子,叫“路丝沟”,村里有不少读书人家,刚才皇上听到的读书声就是从这个村里传出的。乾隆听后十分高兴,即令随从取出文房四宝,欣然御笔,题联一副,赠与路丝沟村人,以示鼓励。上联是:“宝阁家声远”,下联为:“书楼世泽长”,并落款“赠鹭鸶沟村人”。原来,“路丝沟”与“鹭鸶沟”同音不同字,随从回奏皇上时没说清楚,乾隆也没有细问,看到这里有许多鹭鸶鸟出没,以为就叫鹭鸶沟村。 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叫这个村为鹭鸶沟村。村里的人也引以为骄傲和荣耀,不仅如此,每逢过节,还把皇帝钦赐的对联书于门上,鞭策家人。 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也许忘记了这个村曾经的名字,而乾隆皇帝的御笔对联也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鹭鸶沟村里的读书声仍不绝于耳,响彻在古老的大运河畔。 (文/吴耀勤)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