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的娑罗巷旧貌(傅侃/供图)
娑罗巷,位于城中。它南起局前街,北至博爱路,全长376米,巷宽1~2.4米,巷内旧有娑罗树,故名。“文革”中一度改名四新路。 相传,巷内曾栽有娑罗树,盛开娑罗花。 娑罗树原产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于娑罗树下。树为常绿乔木,初夏开花,五色灿然,颇香,实大如核桃。民间又称月中桂为娑罗树。据清道光年金武祥《粟香随笔》载:此树由明代永乐年三宝太监郑和从海外带回国内栽种。宋代诗人欧阳修有诗云: 伊洛有佳木,娑罗旧得名。 常于佛家见,宜在月宫生。 巷内曾有晚清官吏史佳若所建韵园。韵园布局精巧,别有洞天。入门为修竹山房,前有舫轩,后叠假山,碧桃轩、翠荫轩、静观亭坐落其间。轩后的撷香书屋,是主人读书赏桂之所。每逢秋日,园主与金秋共醉,金桂、银桂与书屋同香。折北便是假山曲折,穿洞可达紫云亭;山前二三曲池,布有奇石,栽以桃梅樱薇,四季飘香。光绪中叶,园内常设文酒之宴,极盛一时。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一度驻于此。 巷之南口东侧旧有乡贤祠,祭祀西汉至明清期间100余位本邑乡贤,其中包括唐荆川、薛应旂、薛敷教、钱一本、冯梦龙、钱维城、庄培应等。另有庄廷臣祠。 庄廷臣字龙祥,号凝宇,万历庚戌进士,令永嘉,有惠政,卓异天下清廉第一。擢礼部主事,历江西、湖广、浙江、广东四省观察。其为官数职,清廉一生,为清代有名的清官之一,里中有“清白吏”之称。 庄廷臣不仅为官清廉,学问也较出色,与兄庄起蒙、庄起元共著《四书诗经道窾》,清后学者纷纷诵习之。 解放后,此地改娑罗巷小学,上世纪70年代末,又改建少年宫。 娑罗巷59号为恽代英在常居住地。1923年夏,恽代英奉调从四川至上海工作,8月去南京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离宁赴沪途中,顺道回乡探亲,住姑夫汪仲涵家数日,这是代英一生中唯一一次故乡之行。1931年4月29日,由于叛徒出卖,牺牲于南京。柳亚子先生曾有诗《哭恽代英》: 忽报恽生殉,凄然双泪流。 人皆有一死,君已重千秋。 苦行嗟难及,雄文自此休。 剧可狐媚子,对汝亦颜羞。 先生对代英如此敬重,而常州城内惟一居住地——娑罗巷59号仍是破败不堪。今已列入保护范围,据说修缮后将作为恽代英纪念馆。 上世纪90年代,此巷拓为城中路(今晋陵路),巷名无存。 (文/薛焕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