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这也是常州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载入史册的地名。 为什么叫延陵呢?陵者,山陵也;延者,延伸也。当时的延陵,包括如今的武进、江阴、丹阳等广阔的区域,可见,以延陵代称长江下游地区,名副其实。 那季札又是何许人呢?季札(约公元前576—公元前484),春秋时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寿梦临终前打算立最贤能的季札为王,季札坚决推让,无奈寿梦只好将王位传给他的大儿子诸樊。诸樊继位后,又想把王位让给季札,吴国百姓也纷纷希望季札继位,可季札干脆跑到了今武进与江阴交界处的舜过山(注①)一带隐居耕种。13年后,诸樊去世,按照约定的方法,诸樊传位给了二弟余祭。余祭感动于季札的贤慧,将小弟季札封于“延陵”。17年后,余祭去世,余祭传位给了三弟余昧。4年后余昧又死了,余昧临终时想把王位传给四弟季札,季札第三次谦让,并躲了起来,使别人无法找到。这时,吴国的臣民不得不说:“先王寿梦有命,兄死弟立,季札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而他现在躲避起来,我们只能将王位传给余昧的儿子僚了。”这样,僚才当上了吴王,而季札三次让国的事情也在民间传为佳话。 相传,有一次季札奉吴王令出使齐国,行经徐国,顺便入城拜访。在交谈中,季札察觉徐王两眼老是盯着他所佩带的宝剑,并流露出爱慕之情。当时,季札想把宝剑送给徐王,再一想,感到此时赠送不妥——他是奉命出使齐国的,现在齐国尚未到达,使命尚待完成。齐国是个富强之国,作为出使该国的使臣,不佩带高贵的宝剑,将有失本国的体面。于是,他在心里暗暗下了出使齐国归来时再将宝剑送给徐王的决定。果然,待季札出使齐国返回时,再次来到徐国,不料徐王已经归天,其子接见,寒暄一番后,季札就把心许送剑的事讲明,要把宝剑送给其子。其子未曾得到父王接受宝剑的遗嘱,坚决不肯收受。季札想,当时徐王见剑而爱慕,这是我的感觉。徐王口头并未说出,我把宝剑送给他,这也只是我心中的想法,并未告诉他。他的儿子不肯接受我的宝剑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心中已经决定把宝剑送他,如果不送,就做了欺心的事。最后,季札请徐王的儿子陪同他到徐王的墓地,祭奠一番后,将宝剑悬挂在墓侧的树上,以表达他未了的心愿。 季札“让国挂剑”的高尚品德,被司马迁赞颂道“见微而知浊清”,广为国人推崇。为纪念季札,后人便将延陵境内的一个湖唤了作“送剑湖”。到了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送剑湖一带修圩建堤,围出良田数百顷,“送剑湖”(当时亦称“临津湖”)易名“宋建湖”。由于音同,后人们在书写时,又将“宋建湖”写成了“宋剑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宋剑湖一带设立剑湖乡,1952年还成立了剑湖区,后几经行政区域调整,剑湖乡于1999年11月并入遥观镇,如今的剑湖小街,作为武进唯一的原成建制乡街飞地,镶嵌在常州市戚墅堰区的境内。(文/孙晓锋 吴国良)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