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子桥,位于湖塘镇东北约1.5公里处的降子村委。据清道光志载,唐大历中常州刺史独孤及在桥南庙内祈求生子,不久果然喜得贵子,于是易名降子庙。庙北原有木桥,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建为石桥,桥以庙名,后桥旁建村,村以桥名,这就是降子桥(村)的由来。然而,当地民间却有另外一种说法—— 话说清康熙末年,在今降子桥南堍,有一小庙,庙主姓姜,人称姜道士。一日,姜道士外出云游回来,走到庙旁的河边时,太阳已经落山了。走着走着,姜道士忽然听到前面不远处似乎隐隐有小孩的啼哭声,哭声极其微弱,要不是万籁俱静,很难发觉。姜道士很是惊讶,就随着声音寻去。走着走着,他发现前面有座新坟,小孩的哭声正是从那里边发出来的。姜道士马上操起随身携带的宝剑破土掘坟,好在棺材埋得不深,十几下就将棺材挖了出来。打开棺材一看,姜道士果然发现里面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颇有天降童子之感。由于时值夜晚,已不方便寻找主人,姜道士就将小孩带入庙中,但见小孩身上有些瘀伤,便为其敷上伤药,又找来吃食将其喂饱。 第二天早晨,姜道士到附近村上问询。有人告诉他,这是钱家的儿子,叫钱辛来。前天晚上在家中玩耍时,无意碰到屋中已经摇摇欲坠的旧书柜,柜内装满了书,压在他身上,他叫喊不出,又年幼乏力,无法动弹,当时父母恰巧在屋外串门,待他们回到家中时,钱辛来已经“断了气”。姜道士知道后,立即来到钱辛来家中,将昨晚之事告诉钱辛来父母,钱辛来父母起初怎么也不相信,儿子已经入土为安,怎么会起死回生呢?姜道士领着钱辛来父母到庙内辨认,父母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儿子,不禁悲喜交加,急忙抱起还在熟睡中的儿子,向道士叩首作揖,致谢而归。 钱辛来回到家后,经父母精心调养,不出数旬,身体就完全康复了。父母觉得儿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便为其重新起名为钱春,字维城,全身心教他读书识字,加上钱春十分聪明好学,于乾隆十年(1745)高中状元,后官至刑部左侍郎。钱春当官后,很受皇帝赏识,赐他回乡修建府第。回到家乡后,钱春父母认为府第不急着修,要修一定要先修村旁的小庙,以报姜道士及“天神”再生之恩。钱春谨遵父母之言,即向皇帝禀告事情原委,皇帝闻后不但准奏其事,并允许钱春可以仿照宫殿样式营建此庙。征得皇帝同意后,钱春于当年大修庙宇,共造房屋22间,另在庙旁的小河边架起一座拱形石桥,将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庙修成了一座殿宇巍峨壮观、塑像高大森严、内外绿树掩映、庙前小桥流水的一方名刹。竣工后,皇帝亲赐其名曰:“敕建降子庙”,庙侧的拱形石桥,也被称之为“降子桥”。 降子庙建成后,因“天降童子”一事在当地早已传为佳话,故附近百姓纷纷到这里来为子女祈福祷告。婚后无子的,也会慕名前来烧香拜佛,以求降子,降子庙于是一度香火鼎盛,闻名常州城南。新中国成立后,降子庙一度被改建成降子小学。后由于城区改造,降子庙与降子桥均被迫拆除。如今我们看到的降子桥,是1979年9月建造的水泥双曲拱桥,跨径45米,桥宽4.5米。(文/孙晓锋 马 奔)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