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北义桥与南义桥

时间:2013-04-08 10:20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孙晓锋
兄弟之间往来再无阻隔。桥修好后,往来行人不绝,人们纷纷颂扬何氏三兄弟之间真挚的手足情义,遂将这两座桥定名为“北义桥”和“南义桥”。

 

      相传在明代时,礼嘉镇的何墅村有兄弟三人,长兄叫何洋,很早便娶妻生子,和他两个弟弟分家另居,以耕种为主业,家境贫寒。老二何浩与幼弟何泗一起生活,虽已二十好几,但他们立誓不成就一番事业,决不轻言结婚。为此,兄弟俩相约外出经商,一去就是五年。

      何浩与何泗离开何墅后,用自家的小木船沿礼嘉大河摇到了常州府,在常州府寻找出路。常州在当时是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之一,棉纺织业十分发达,他们便下定决心做棉纺生意。一开始,他们身上只有少量的盘缠,便以自家的小木船为棉铺商人运送棉布织品为生,先熟悉行情,顺便积聚起一定的资本。积聚了一定的资金后,他们开始尝试着自己去江阴县的后塍、青旸、华墅一带收购百姓自织的土布,运到常州府来贩卖,很快就成为商铺老板们争相追捧的土布批发商,几年下来,何浩与何泗赚到了很多的钱,还在何墅老家购置了一百多亩田地。一些地方恶霸看得眼红,欺负他们在常州举目无亲,向他们索要所谓的“保护费”和“过路费”,何家兄弟深知“树大招风、财大招嫉”,就痛下决心,带着所赚的钱回到了何墅老家,从此弃商为农。

      兄弟两人回家后,见长兄何洋仍旧一贫如洗,就将所置的一百多亩田地和祖上家产全部赠予兄长,何浩何泗则迁居到何墅西南侧的茅堰村(今属礼嘉镇秦巷村委)定居。长兄何洋得了两位弟弟的一百多亩田地,每年收获季节,总要拉上满满一车粮食给定居在河西茅堰村的兄弟俩;何浩何泗也经常带着礼物去河东的何墅村看望兄长和嫂夫人。何墅村与茅堰村虽直线距离不过两三里,却因为中间隔着一条礼嘉大河,兄弟之间往来得从礼嘉或坂上绕行数十里才能到达,十分不便。

      有一次,长兄何洋拖着满满一车稻谷去看望两位小弟,走的时候正值艳阳高照,就没有准备雨具,结果走到半道上,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稻谷一浸雨水,重得就像拉着一座小山,等何洋将一车稻谷拉到茅堰村时,早已累得筋疲力尽,由于长时间浸在雨水里,何洋受了风寒,多亏两位兄弟请来当地有名的庄氏郎中,吃了五副药,躺了数十天,身体才恢复了健康。

     经过这件事后,何浩何泗兄弟俩感到十分愧疚,他们便将在常州所赚之钱拿出来,分别在礼嘉大河茅堰段的正东侧和何墅段的正西侧各修建一座石桥,它们一南一北,相距不过八百余米,横跨于礼嘉大河之上,遥相呼应。兄弟俩还在北义桥西堍修建了一座供人往来休息的风雨亭,在南义桥北修建了一座既能烧香祭祀又能挡风避雨的祠山堂,从此兄弟之间往来再无阻隔。桥修好后,往来行人不绝,人们纷纷颂扬何氏三兄弟之间真挚的手足情义,遂将这两座桥定名为“北义桥”和“南义桥”。

      后有人在北义桥堍定居,里人亦称此村为“北义桥”;1996年12月,石拱北义桥被改建成了一座水泥双曲拱桥;南义桥则因年久失修,已在数十年前倾圮不存。(文/孙晓锋)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