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弋望仙桥亦即卜弋桥,位于今天的邹区镇卜弋街上,此桥最初兴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l279),初为大石桥,如今,古桥早已废弃,成了一座双曲拱水泥桥。 相传在元朝时,卜弋桥下的河岸两侧柳树成荫,水中轻舟翩翩、鱼儿来回游弋,犹如一派仙境。因溪河中多有土墩,卜弋桥一带便被里人称作千墩里。元朝元统元年(1333)的某一天,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异鸟,穿梭在土墩与河流之间觅食杂草鱼虫。异鸟有着一身洁白的羽毛和一双细长如竹枝般的纤腿,许多当地人从来没见过,不知它为何鸟。这只鸟来到卜弋桥约摸个把时辰,当地刮起了一阵台风,田中禾苗尽折,于是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只不祥之鸟。为了驱鸟,人们带上弓箭前去射杀,可异鸟奔跑飞快,在土墩之间飞来飞去,人们根本无法靠近它,射手沿土墩转了三圈,连一支箭都没能射出去。 说来也巧,当天刚好有位“仙人道士”从卜弋桥经过,这位仙道据说就是当年驾鹤飞天的丁令威转世,如今他也自称丁令威,在附近的丹阳太宵观修行。他听说后,表示愿为大家降伏此鸟而一试。不一会儿,大家果见这位丁令威穿着道袍从河的南岸走来,由于道袍宽大,他两臂一张,竟比一般人宽出数米。这道袍既能使手臂“加长”,又跟水草颜色接近,能起到迷惑异鸟的作用,这样就容易靠近并捉住异鸟了;而此时的异鸟,正在离卜弋桥不远的土墩之上整理羽毛。丁令威趁异鸟不备之时,悄悄绕到它的身后,一步步向异鸟靠近,眼看就要逼近异鸟了,桥上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正在这时,一阵龙卷风从东南席卷而来,人们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龙卷风一下子就把丁令威和异鸟都卷到了半空中。丁令威穿着宽大的道袍,在龙卷风的作用下,看起来就像是驾着异鸟一道沿卜弋桥畔向西北“飞天”而去。当地人从来没有见过龙卷风,都以为丁令威成了仙,才能“骑”在这只异鸟的背上往云霄上冲飞而去,人们站立桥头引颈仰望,看得目瞪口呆,久久不愿离去。这时,有认识异鸟的人恍然大悟道:“那不是一只仙鹤吗?丁令威是驾鹤西去啊!”至此,人们再也没有见到丁令威。 仙鹤又名丹顶鹤,它喜居海边,大概是起了台风和龙卷风,不得不飞入内陆,暂觅虫草以充饥避险。丹顶鹤来此后不久台风、龙卷风也跟着袭来,人们遂误以为这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自然现象与道士捕鸟时发生的巧合罢了。 据晋代陶潜《搜神后记》载:丁令威本是辽东人,在灵虚山上修道成仙后,驾鹤而去。据说后来又转世投胎,在距常州不远的丹阳太霄观做道士,在如今的丹阳市,尚有“炼丹井”和“丁令威祠”的旧迹可寻。经过这件事后,卜弋桥下的小溪便被当地人称作白鹤溪,卜弋桥也被改称为卜弋望仙桥;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的童谣谜,其谜底便是“神话人物·飞天”。(文/孙晓锋)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