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00多年城邑文明史的常武地区,虽然本土不产马,但因其为地处沪宁之间交通要道的地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同时也是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的城邑,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记载于常武地区八十年代出版的乡镇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武进掌故》等资料中,记者从中遴选出若干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国宝虢季子白盘靠马现世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件国宝重器的发现与马有关,而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常武地区。 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县虢川司地方农民偶然于田间掘出虢季子白盘,村民不知为何物,觉得样子像马槽,就置于马厩之中。适值陕西眉县县令兼理宝鸡县掾的武进人徐燮钧闲暇之日偕同其父湘渔公下乡游历,无意间竟发现这件独特的“马槽”。经仔细观察,徐燮钧父子将其定为西周之物,又据盘上所刻铭文,名之曰“虢季子白盘”,随后以百金购得,载归衙署。不久徐燮钧卸任,乃将此盘携归故乡武进,藏于常州城鸣柯巷徐家“天佑堂”中。对此,徐燮钧之弟徐星钺在《虢季子盘记》一文中有所记载。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六日,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率领太平军攻破常州城,徐氏“天佑堂”毁于兵火,虢盘随之易主。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十一日,淮军将领刘铭传率军攻占常州,入驻护王府。据传,一天夜里,刘铭传巡视护王府驻地,听到院中传来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时断时续,铿锵悦耳。刘氏顿生好奇之心,于是命令卫士循声查找,最终在马厩中找到了声源,原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撞金属“马槽”发出的声音。凭直觉,刘铭传断定此非寻常之物。次日,刘铭传命马夫“拂拭而薰沐之”,狰狞诡异的纹饰及刚劲难识的古篆便展现无遗,折射出近三千年的古韵。刘铭传当日只知这件宝贝多多少少有些来历,具体怎么回事还搞不大明白。第二年,读了学者吴云的一篇论文,才知道这个铜盘于道光年间在陕西宝鸡出土,被武进人徐燮钧购得,运回常州城;太平军占领常州城后,铜盘为陈坤书霸占,称镇宅之宝。淮军克复常州,打进王府,财帛妇人哄抢一光,剩下这个几百斤重的铜器,无人问津,遂作了马槽。铜盘来历搞清后,铭传心中狂喜,赶紧运回安徽老家妥密收藏。七年后,捻军被淮军消灭,铭传功成身退,隐居安徽大潜山,在山中建起一间“盘亭”,专门用来供奉这座铜盘。经过当地有识之士的鉴赏、考证,这件非同寻常的“马槽”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西周重器虢季子白盘。 十桑九空与泥马渡康王 相传,北宋末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为金人所虏。靖康初年(公元1127年)张邦昌卖国求荣,把康王赵构送到北国做了人质。一天,赵构趁人不备,逃了出来。并在南京即位做了皇帝,可不久后,金兵再次南下,赵构和大部队失散落荒奔逃,金人穷追不舍。当赵构急跑间,不料金兵中发出流矢,中赵构马屁股及腹,马即倒下,将赵构掀翻在地,他也不顾疼痛,立起身来依然向东奔跑。来到今天的泰兴七圩的长江边,看见白茫茫一片大江横在面前,不由惊呼:“我命休矣!”后面追兵仅距百丈左右,吆喝:“站住。不让南蛮逃走”。康王欲躲入长江滩芦苇内,这时忽有一老者,五绺长须,蹬着一匹马如飞奔而来,急抱康王上马。老者将缰绳一勒,马头一昂喝声:“过江”,马即四蹄腾飞,乘风破浪,须臾即达江南岸的武进夹江边。这就是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就这样赵构从夹江边向南逃奔到遥观青城朱家村后的临津湖边,湖畔有一座城隍神庙,因战乱香火不旺,庙门上蛛丝密布,赵构躲进庙内蜷缩于神龛下。这时,金兵已知赵构逃到青城,派金兵围堵,金兵来到了城隍神庙前摸索,一个金兵说:“蜘蛛网还没有破,赵构不会在这里。”当官的深怕上当,亲自观察一番,果真蛛网密布,小虫也难飞进。手一挥说:“走,快到别处找。”这样,赵构侥幸脱险。赵构从临津湖神庙逃出后,又冷又饿。时值又是隆冬季节,草木枯凋,他颓丧地向一片光秃秃的桑田走去。就在此时,突然云开日出,桑林郁郁葱葱,桑葚累累,绝处逢生,赵构不禁又惊又喜。他摘了一颗桑葚默默祈祷:“但愿桑葚无毒,救我一命日后定来封祭。”后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做稳了皇帝,果然备了祭礼,亲临青城祭封桑树,可是,赵构来到青城朱家村桑树林时,当时桑树林中有几株梓树,赵构却错把梓树封为树王。回到临安后,他当夜梦见一个老人坐在桑田地里,一手扶着桑树,一手指着梓树对赵构说:“我以桑椹活你,并不想有所封赐,你却张冠李戴,桑树梓树不分,如此,还能察忠奸,保社稷吗?”说罢,老人不见了。那株老桑也气空了树干。从此十桑九空,就是气伤了心的缘故。赵构也果真被桑树老人识透,听信秦桧,害死岳飞,成为忠奸不分的昏君。 上马石与伤命石 武进湟里镇村前一带有个“村后赵家村”,出了个财主叫赵十万,家有良田千顷、奴仆成群,他平时喜欢骑着高头大马,出门时,总喜欢站在门口的“上马石”上骑上马,然后威风凛凛地出行。赵十万显赫一时,平时四时八节,他总要请戏班子来村演戏,这个时候他就乘机开设饭店牟利,并放高利贷,穷人向他借钱,借一还三,利息很高,佃户交租,分文不得短少,大斗进小斗出,算计人家。好久不长,有一年,赵十万家忽然失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赵十万站在上马石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吆喝佃户救火,竟无一人救火,附近村民也袖手旁观,火舌伸向贮银库,火势更猛,“砰”的一声巨响,库房里冲出一股白烟,冲向站在上马石上望着大火发呆的赵十万,赵十万一命呜呼,上马石一分为二,火烧了三天三夜,万贯家财付之一炬。 下马桥 明朝末年,常州东门的白尚书,与同乡常州大坝头村上的主考许万代同朝为官,相处很好。许主考知道白尚书家中有一千金,花容玉貌,琴棋书画样样都能;白尚书也知道许主考家有一公子,才华出众。许主考想娶白小姐做儿媳,白尚书也想把女儿许配许公子。于是,两人双双离京回府,与夫人商议儿女婚姻大事。许夫人非常满意。白夫人觉得自家小组嫁到乡下去有点舍不得,夫妻俩就备了一只船,带了家丁,到大坝头村去看一看许主考的家业,那时正是十月小阳春季节,只见许家的粮船从坝头一直排到乌潭,足有二三里路,这才同意将小姐许配许公子。 婚后三天,许夫人把儿媳房中的心腹丫头春妹喊到身边,问:“春妹,你家白小姐嫁到我家来不过三天,为什么天天要哭啊?是嫌许府家底薄,还是嫌公子容貌丑呢?”春妹直截了当回答:“小姐是吃不惯许府的小菜。”许夫人说:“我为了小姐是城里人,怕她吃不惯乡下的小菜,特地从城里请了手段高的厨师来为小姐烧菜……”春妹说:“老太太不要生气,不瞒你说,你们许家的小菜,连我们白家的狗都不要吃。”许夫人生气了,说:“啊!我倒不相信!你明天回府把家犬牵来,看它吃不吃许府的小菜?”春妹连夜赶回白府,把事情经过—一禀告白夫人。白夫人眼睛一眯,想了个主意,叫厨房烧一锅肥肉,明天一早给家犬尽吃一饱,自然就不想吃别的了。 第二天中午,在众人面前,许夫人把日常招待儿媳的小菜端出来,让白府的狗吃。狗到每一只碗边闻了闻就走开了,果然一口勿吃。许夫人气得晕了过去,醒过来后,全家计议白小姐的小菜怎么办?春妹提议去与白夫人商议。两亲家商量的结果:“送!”从此以后,白小姐的饭菜,一日三餐,由白府家丁骑马送来。骑马送饭菜一定得经过城南湖塘镇西面的殷家村。村上的老百姓看到官府如此耀武扬威,心中有气,就大家动手,在村前开了一条小河,阻止马匹经过。谁知,马到小河边一跃而过。后来村上老百姓把小河拓宽,又在河上造了一座小石桥,桥上还砌了一个矮矮的圈门。从此白府家丁送饭经过殷家村时,只得下马而过。这座桥就叫“下马桥”。殷家村也叫成下马桥殷家村。 拦马河 相传清乾隆年间,皇帝派湖北人撑谯湖船和马队运皇粮。兵分两路,谯湖船从大运河水路运粮,马队从运河北岸旱路运粮,水陆并进。当时,田野庄稼旺盛,船、马队运粮到奔牛镇叶家码头至小叶家码头时,马队以势欺人,故意放马糟塌庄稼。当地农夫见此情景,无不愤恨,大家团结一心,奋起反抗,逼迫船只停泊,扣押所有马匹。运粮队认为自己是送的皇粮,即使吃了庄稼,也不愁你们翻天,于是粮船急驶不停,农夫游水追船,许多人用手吊(拉)船时,被船夫的纤板打得头破血流。众人不怕强暴,奋力上船,事后双方官司打到京城。京城特地派饮差大臣下来调查,结果情况属实。农夫乘此机会提出三个条件:当地老百姓不交当年钱粮;谯湖船不准用纤板拉纤;从小叶家村东沙河至叶家码头开一条拦马河。钦差大臣将三个要求奏明皇上,得以恩准,并随即派员开挖拦马河,河面宽六至九尺,深五尺。现拦马河已变为渠道。但拦马河的故事奔牛人民至今传为美谈。 马迹山与马迹石 在浩淼的太湖里,原先有座风景秀丽的岛屿,唤作马迹山,虽马迹山与常州相距有百里之遥,但在古时的漫长岁月里,马迹山几乎一直属于武进(阳湖)管辖,是历代文人骚客游览太湖胜地、名人志士归隐田园的首选之地,王昌龄、皮日休、陆龟蒙、范仲淹、陆游、范成大、唐伯虎、赵翼等人都曾来此游玩并写下不朽诗篇,赵翼死后即葬于此,宋朝文人许叔微、孙觌等人都曾归隐这里,并留下“梅梁小隐”、“孙觌山庄”等遗迹。 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时,来到了太湖地区,他在夫椒山的最西侧登岛,看见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便十分想立即游遍全岛,于是他高兴地举起鞭子朝马屁股“啪啪啪”狠抽三记,马被抽后,马头高高仰起,鬃毛根根竖起,大叫一声,用力一蹬,顿时四脚腾空,把秦始皇抛到了半空,一路向东北方向狂奔而去。由于这匹马被秦始皇打痛了,所以四脚一蹬的时候,用力实在太大,就在石头上踩下了四只马蹄印,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从此以后,就把夫椒山改称为了马迹山。 另一说是汉朝郁使君归隐杜圻州时,被马蹄踩出四个印迹,故当时留有“朝为雍州官,暮归西九里”之说。现在每当湖水下落时,仍能清晰地看到这四个偌大的、深数寸的马蹄印记。 青墩坟和义马冢 卢家巷査区桥附近有一高坟明教青墩坟,旧时占地数亩,相传为明代汤裱褙的坟墓。 汤裱褙是严嵩的一个帮凶,相传他为谋得好友莫怀古之娇妻雪艳及温凉白玉杯而被雪艳设计刺死,汤裱褙死后,其家属将尸体葬于査区桥西北,用土堆一高坟,即现在的青墩坟。莫怀古家丁莫成代主受刑。传说莫成死后,莫怀古的宝马千里驹,有报主之心,日夜嘶鸣不绝,到了第三天夜里,咬断马缰,越出墙外,跃入河中,后马尸漂浮水中,附近乡民称此马为义马,将义马葬在青墩坟南隅,称为“义马冢”。 宝马路与放马滩 相传,元末时常遇春大战游塘谷,三进三退之后,终于打败了张士诚,张士诚不得不急退常州城,常遇春则在游塘谷一带修筑城池,想暂作休整后起兵攻打常州城。 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江南梅雨不绝,常遇春军营里的战马水土不服,大多得了病,一只只闭目垂头,奄奄一息。那时候军队打仗,一半靠人,一半靠马,要是没有战马,打仗万难取胜。常遇春为此急得团团转,立即派人向应天府(即南京)的朱元璋告急。朱元璋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关系到攻打常州城的胜败,便亲自领着军师刘伯温前来查看。 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来到游塘谷后,也是一筹莫展。朱元璋问军师刘伯温有什么办法能抢救这些战马?刘伯温说:“这是马瘟病,非隔年的稻肚草不可。”稻肚草,是稻苗破肚探口将要扬花时割下来晒干的嫩稻草。眼下正是麦收种稻之际,加上连年战乱,老百姓逃的逃,躲的躲,连烧饭的柴草都没有,哪来的隔年稻肚草呢?没有稻肚草,病马只死不活。 正当朱元璋、刘伯温发愁之际,忽然兵士来报:“江阴徐员外差家人送来稻肚草十八车。”朱元璋、刘伯温闻讯大喜,亲自到帐外迎接,设宴招待徐员外家人。席间,朱元璋问:“徐员外怎么会知道我这里需要稻肚草?”家人作了个揖,一一说明了原委。原来,这江阴的徐员外,因看不惯朝廷腐败,早就告老在家,是当地的大乡绅,有良田数百顷。他聘请施耐庵为塾师,设馆教育子弟。施耐庵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才子,徐员外待若上宾。去年夏秋之交,施耐庵对徐员外说:“来年江南将有大战,北方战马水土不服,必患马瘟病,稻肚草万分金贵。”施耐庵嘱徐员外,把已经破肚探口将要扬花的稻苗割下,晒干储存,以备急用。数天前,施耐庵又对徐员外说:“朱、张两军在常州激战,张士诚气数将尽,江南河山不久将为朱元璋所得。员外可送十八车稻肚草到游塘谷朱元璋营地,助他成事。”朱元璋听罢感激不已,遂命兵士卸下车上的稻肚草,将好些个绫锣绸缎和金银财宝装上了车,请家人运回江阴酬谢徐员外。 军营里的病马一吃稻肚草,不出三天,一只只昂首站立,精神好了起来。刘伯温命兵士在游塘谷以南,构筑东西走向的大道三条,向东一直筑到大通河边,又嘱马夫牵着军马在大道上蹈踺,奔跑,到大通河中的草滩边饮水。十天后,所有军马变得强壮矫健,在大道上奔驰如飞。后来,这三条大道便被里人称之为“跑马路”,也叫“宝马路”(该路位于今长虹西路沿线一带),而大通河中的草滩被叫作了“放马滩”(位于今湖塘镇聚湖村南端大通河畔)。 战马痊愈后,朱元璋十分感激徐员外,更钦佩施耐庵,欲将施耐庵收到帐下当谋士,便和刘伯温、徐达同往江阴徐家庄。徐员外盛情接待他们,却独不见施耐庵。一问才知,施耐庵在三天前就已告假回兴化老家去了。朱元璋在施耐庵书房内闲聊时,无意间发现案几上有一本手写的题为《水浒》的稿本。稍一翻看,见里面所讲全是造反之事。朱元璋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皇帝还没做,他却要造反了,便把手抄本悄悄塞在袖内带走,着人四处寻查施耐庵。 然而,朱元璋始终没能找到施耐庵,但游塘谷大战,宝马路放马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马顿塘 泰村西部的南沟村北边,原是常州到金坛的大路,这里有个水塘叫马顿塘。相传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带兵攻打张士诚,大将常遇春几次领兵路过这个小塘,奇怪仿的是,当常遇春骑马经过这里时,他的坐骑总是立定脚步不肯朝前走,而且大声嘶鸣,常遇春不知何故,只得下马观察,只见马走到河边饮水吃草,许久才肯离去,几次都是如此,因此,后人把这个小塘称为马顿塘。 雅浦十景之马迹屏拱 雅浦十景是清同光年间雪堰雅浦当地文人间成形的“十景”,其中“马迹屏拱”意为,马迹山与雅浦之间虽相隔十里湖面,但马迹山却像一座彩绿屏障,拱置湖中,所谓江山如画图,身处其中,能让人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毗陵南城驿 马的传说在新时期的常武地区还有新的发展。在淹城公交中心站附近,近年新建的一座小游园被命名为“毗陵南城驿”,与常州篦箕巷的毗陵驿旧址南北相望。据了解,马的驯化始于公元前3500年间。在几千年前的甲骨文上,就发现有“驿”字的记载。古代的“驿”与马是密不可分的,驿站主要是以马构成的传输机构。据“毗陵南城驿”的石刻碑记记载:“东汉袁康《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去县十八里。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今此地紧邻淹城,为淹城旅游度假区之交通枢纽,乃人员集散及中转之地,内有神工意匠之墙,亦有绿荫纳凉之地,故名曰毗陵南城驿。”这是新时代马文化与武进本土文化的交融。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