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半下昼,龙城护城河外来了一男一女。 男的廿五、六岁,五短身材,小平头,黑皮肤,黑衣衫,右肩歇一只黑鹰,左手牵一匹黑马。 女的十七、八岁,小巧玲珑,雪白粉嫩,穿一袭白色无袖丝衫和灯笼丝裤,骑一匹白马,手握缰绳,飒爽英姿 。 男的掮高喉咙,对护城河内守城的士兵大声吼道:“赶快放船过来,让老子进城,我要见你们延陵王。” 守城的士兵听说对方要见延陵王,立马登上靠在护城河内侧的独木船,解开船头的缆绳,举起竹篙,轻轻两下,船头就贴近了护城河外侧,不偏不倚,刚好对着来者站立的码头停下;而船尾则仍然没有离开护城河内侧,只是变换了方向,来了一个九十度的转弯,独木船变成了连接护城河内外的独木桥。再看那独木船,也与一般的船只不同,船舱很高,基本上与船头、船艄相平,主人当初设计的时候,其实就没有考虑船的功能,而是根据护城河的宽度,将其量身定做成了一座可以移动的独木桥。士兵放下手中的竹篙,跳下船头,系好缆绳,匆匆向来者走去。 那一男一女看着护城河上这种船不像船、桥不像桥的东西,一下子呆住了。延陵人一个小小的创意,居然将摆渡的船变成了如履平地的桥,将城里城外有效的连接了起来。看起来,果然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延陵人真的很聪明,不能小看了他们。 守城的两个士兵走到来者面前,行了一个军礼,盘问来者是谁,为何要见延陵王。 那个男的从兜里取出一块黑玉虎符,对士兵说道:“你把虎符交给延陵王,他马上就会来迎接我们的”。 士兵接过虎符玉佩,翻过来、翻过去看了两遍,与另一个卫士兵叽咕了几句,转身跨上独木船,噔噔噔地进城报信去了。 此刻,延陵王巡检完龙城之后,正在回王府上的路上。 龙城占地约一千五百亩,设有内外两道护城河。 在第一道护城河与第二道护城河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两、三百间民居。房子坐北朝南,沿着护城河大道而起,清一色的木结构、茅草屋。房子前后、左右是稻田、果园、菜地,鸡鸭成群,呈现出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延陵人习惯将这里称之为外城。 穿过第二道护城河,就进入内城了。第二道护城河上也停着一只类似的独木船,不同于第一道护城河的是,平时这只船就横着停在河里,船头、船尾分别用两根缆绳带在护城河两岸,作为连接内城、外城的通道。如果发生战事,万一外城失守,就收起横在护城河里的独木船,退守内城。当然,龙城建成以来,还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 内城占地面积约一百亩,地面明显比外城高。
延陵王王府设在内城中央,单门独户,前后两栋共十二间平房,外加两个侧厢。房子坐南朝北,九架进深,前头五架,后头四架;木头柱,木头梁,木头桁条,木头椽子,柱、梁、桁条、椽子全部通过榫头连接,非常牢固。房子的外墙以淡竹为原料,编成密密麻麻的竹帘,然后在竹帘两边抹上厚厚的山泥。人字形的坡屋顶上,铺了一层足有两尺厚的稻草,不仅可以挡风遮雨,而且冬暖夏凉。第一 今天早上,江伯进城之后,丈人、女婿就坐在独木台子旁,开始议论事情了。因为台子比较大,两个人在台子的东头,点角坐下;丈人朝南,女婿朝西,边吃茶,边议事。蒲姐则在灶间屋里烧昼饭。 “丈人伯伯,女婿今天请您进城,有两件事情,想请您帮我拿拿主意。”延陵王举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因为事情比较急,所以临时把您请来了。” “既然急,你就抓紧说来听听。”江伯知道,如果事情不急,女婿是不会专门差人骑了马来送信的。 “江北的一个大好佬要来龙城了。”延陵王的神情有点紧张。 “你说的是谁?” “唐尧帝国的摄政王。” “你说的是‘尧天舜日’的‘舜’?”江伯去过唐尧帝国的首都蒲坂,听那里的朋友说起过这个人,口碑还是蛮好的。 “对,就是舜。” “他来做什么?” “他来洽谈唐尧帝国与延陵部落的合作事宜。此事非同小可,事关重大,小婿已经召集手下议论过多次,迟迟拿不定主意。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我想听听您的高见。” “女婿大官人,你不要抬举我。我是个种田佬,说不出大道理的。”江伯端起茶杯,咕嘟咕嘟喝了几口茶,抹抹嘴巴,问延陵王,“你究竟对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不妨说来听听,我帮你参谋参谋。” “我现在拿不定主意的,就是延陵部落要不要与唐尧帝国合作?明天上午,舜就过来了,真的急煞人。” “不要急。”江伯悠笃笃地说,“舜来了之后,先看看他会开点什么条件出来?” “他的条件,早就开出来了。” “已经有人来过了?” “对。”延陵王对江伯说,“舜的手下已经来过七、八趟了。” “从哪里过江的?”江伯想,沿江十几里范围内就自己一只渡船,难道他们是插翅飞过来的? “来来去去都是坐的你的渡船。” “不会吧?”江伯想一想,又问道,“那这个人我应该见过的。” “当然。”延陵王说,“他叫伯益,舜的得力助手。” “原来是伯益。”江伯对伯益的印象是蛮好的,聪明能干,头子活络,手脚勤快,嘴也比较甜。江伯没想到的是,一直自称白相人的伯益,居然会是舜派过来的特使。 “我已经与伯益谈过几个回合了。”延陵王告诉江伯,“他们开出来的条件,主要是这么几点:第一,双方互不侵犯,互不诉诸武力,世代友好,和睦相处。第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调剂余缺,以物易物。第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花五到六年时间,开通长江到太湖的运河。” “这几个条件,我看都不错么!”江伯扳起指头,用自己的话重复着舜开出来的条件,“江南、江北不打仗,老百姓就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这第一条我看是蛮好的。第二条,把江南的米拿到江北去,换点面粉过来吃吃,换换口味,有什么不好?还有,江北人的石斧、石锛、石刀,又牢、又快,经久耐用,我们用多余的丝绸去换点过来,也是好事情。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何乐不为?这最后一条么,我看就更好了。十年前那场大水,把江南、江北都淹得一塌糊涂。这几年,江北启用一个叫禹的能人治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江南还不行,你兴师动众,挖了护城河,建了新龙城,将城里的地皮填得蛮蛮高,城里是不淹水了;城外呢,还不是外甥点灯笼——照旧(舅)。如果这次舜过来,大家合作开一条河,解决了长江以南、太湖以北这一带的水患,那倒真的是为江南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