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钱垛桥的传说

时间:2014-12-09 14:19来源:未知 作者:杨泉达
钱垛桥村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沧海桑田,古村落已不复存在,唯一保存下来的是两座古桥,它已成为常州的历史文物被保护起来。

      毗陵前黄杨氏源远流长,据族谱记载已有780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前黄杨氏以孝友耕读起家,繁衍生息,子孙兴旺,家门雍睦,庐舍广袤数里,积田达18万亩之多。前黄杨氏修善积德,凿井建桥,筑路兴学,建佛寺道观,热心于公益事业,显赫于时,明宣德九年(1435年)岁饥,出钱数十万缗(一缗为一串,每串100文)代缴全县税收,景泰年间(1450-1457年)又遭饥荒,捐粮数以千担,因赈灾有功,受朝廷赐官。崇祯十六年(1627年),前黄杨氏进入鼎盛时期,其十三世孙杨廷鉴金榜夺冠,是明朝最后一位状元,也是明朝常州唯一的一位状元,在毗陵前黄杨氏的族谱上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

  前黄镇红旗村的钱垛村是毗陵前黄的杨氏发源地,据毗陵前黄杨氏族谱记载:在宋绍定末年,来自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的杨士英(子振英)挟资游常,因兵戈阻道,不能复归,旋至郡城南五十里许曰钱垛村,喜其“风土朴茂,民风淳厚,卜居焉”。杨士英即为前黄杨氏的史迁之祖。

  钱垛村由于水路便捷,南达宜兴,东至无锡,北至常州,西通滆湖,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和坏境优美,周边的人纷至沓来,移此聚居,最多时全村有百户人家,俗称大村上。大村上曾经商铺林立,有南北杂货店、糟坊、茶馆店、棉花庄、私学堂等(在王氏家谱上有隔河王家在钱垛街南的记载,可见当时有街道)。后因兵荒马乱,房屋被焚烧,大村上毁于一旦,迄今仅存20多户杨姓人家。尽管如此,钱垛村往日的风采被载入史册,其中“钱垛农耕”曾被称为古前黄的八景之一。

  钱垛村有两座古桥,其中一座是石拱桥,相传南宋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此桥就已存在,称大钱垛桥,另一座是平板石梁桥(1721年重建)称为小钱垛桥。这两座古桥由于历史久远,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丁舍滨和大港滨在钱垛村旁交汇时,每到雨季,两滨像两条蛟龙经常在此泛滥,为了镇住蛟龙,建成了大钱垛桥与小钱垛桥——就像两把石锁一样锁住了蛟龙,此后雨季就平安了。在两滨汇合处,有座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高8米的土墩(当地叫松墩,其实是开河的泥巴堆积而成),有风水先生把它比作夜明珠,并赞叹道:好一个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啊!一些人慕名而来定居,王姓人家就是其中之一;

  大钱垛桥东首南面的第三块桥面上,有一个长16厘米、宽5厘米的椭圆形孔洞(作者曾亲眼所见),传说是一位江西的盗宝者在此盗走了一只玉蚌后留下的痕迹;  

  在小钱垛桥东首的桥脚下,有一块青石桥碑,有一幅长25厘米宽11厘米形如白色玉马的图案。某年冬天,一位樵夫在桥下晒太阳小歇时,好奇地将弯刀将玉马啄了一下,刹时间玉马出血,白色图案中显出红斑,至今这匹玉马的形影及血斑仍依稀可见; 

  周围的乡民中间一直流传着“钱垛桥有棵摇钱树,西滆湖有枝透天芦”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探宝者站在大钱垛桥上,看到滆湖边有一枝高入云端的白芦苇,他立即向滆湖边走去,透天芦却销声匿迹,当他在滆湖边向东眺望时,看到钱垛桥上有一棵银光闪闪的摇钱树,等他匆匆回到桥边时,那棵摇钱树也已无影无踪。

  钱垛桥村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沧海桑田,古村落已不复存在,唯一保存下来的是两座古桥,它已成为常州的历史文物被保护起来。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