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采菱路

时间:2015-04-18 10:26来源:未知 作者:何人
采菱路路名的历史不长,也就存在10来年的时间,但“采菱”作为地名、河流名却是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朝即有之。

      采菱路原来的名字叫石化路,在常州城东大运河南岸。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雕庄公社地域内筹建常州石油裂解厂(后改名常州石油化工厂)。为方便交通运输,从石化厂所在地雕庄上陈村到朝阳桥南朝阳广场新辟了一条道路,取名“石化路”。石化路全长7500米,路宽7-9米,上世纪90年代初改名采菱路,到本世纪初又改名劳动东路。

  采菱路路名的历史不长,也就存在10来年的时间,但“采菱”作为地名、河流名却是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朝即有之。

  民间有一种说法,当年隋炀帝在常州东南夏城、卞庄一带修建供他游乐的毗陵宫,考虑到要将常州上游来水畅通引入太湖,在召集数万人修筑毗陵宫的同时,开掘了一条大运河的支流,把定安东西(丁堰、雕庄、茶山、夏城、淹城一带)、永胜东西(马杭、南夏墅一带)、从政(运村、杨桥一带)等多个乡镇水流全都贯通。河道挖好定名时,毗陵通守路道德向隋炀帝呈报了这条河流附近的地形及人情风俗,当隋炀帝听说与支流相连的卞庄凤凰浜河中野菱很多,村民每到夏天就下河采菱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想起了他和爱妃在洛阳皇城西苑莲池菱塘里,轻荡着菱桶在碧绿的菱叶间采摘鲜嫩鲜嫩水红菱的情景,连声说:“这河就叫‘采菱’好了!”河流名得到御赐,周边乡村相继更名,采菱港北头的朝东廗和中部的卞庄一带的村庄都改名为“采菱村”。

  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梁武帝信烧香拜佛,让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到常州东门的卞庄庵静心读书作文。没想到,情窦初开的昭明太子与一个小尼姑一见钟情。梁武帝知道后,非常气愤,就把小尼姑驱赶出卞庄庵,而昭明太子被关到卞庄村南四河口一处民房里练字读书。一天下午,昭明太子躲开陪读的那些人,到四河口的中村埂观景,在中村桥上碰巧又遇见了小尼姑,二人喜出望外,为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他们到村民家借来菱盆,在凤凰浜河里采摘了两只野菱,然后交换菱角并各自划破中指,滴血到菱盘上,以此表示彼此真心相爱,永不分离。“红菱滴血有真情,何日修得长相守。”他们滴血寄情的事又被梁武帝知道了,梁武帝更加恼火,将昭明太子发配到常熟虞山。从此以后,小尼姑再也没有了昭明的音讯,她难忍相思之苦,不久就郁闷而死。又过了几年,31岁的昭明太子郁闷中也撒手人寰。说也奇怪,后来,凤凰浜河的野菱,就成了没有尖角的元宝红菱了。人们为了纪念昭明太子与小尼姑的情爱,那条从采菱村南流到四河口出境的大运河支流,就被叫做“采菱江”,也叫“采菱港”。清《常州赋》中也有“采菱港近枕运河,新歌飘渺”的记述。

  石化路更名为采菱路,可能有两个原由:一是道路东西向跨采菱港;二是在采菱港东大运河南,有近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叫“菱溪”,曾有“菱溪街”,坊间也称“采菱街”,惜1938年遭日机轰炸被毁成一片废墟。一条昔日辉煌的街市从此消失,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了。菱溪街可以说是采菱路的前身。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