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割据争雄。他们各怀鬼胎,时和时战,或者貌合神离,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壮大自己,削弱或吞并对方,为自己独霸一方打下基础。 那时,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孙权,考虑到自己所处之地,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决定大办水军。一天,孙权把周瑜召到面前说:“爱卿,吾辈立足水域地区,无论打仗,或是平时安营扎寨,若无水军,就会寸步难行。以吾之见,发展水军,乃是当务之急哪!”周瑜回道:“主公之见,甚是有理。那北方曹军,久居干旱之地,军士皆不识水性。若是来犯,我们可用水军围之,叫他有来无回,必能置之于死地;再说那刘备,占据蜀地,背靠蜀山,面临长江,也适应水战。我军若有了强大的水军,则吾军也能增加必胜的希望也!” 两人当即商定,为了吴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大办水军之事摆上议事日程。那么,招募和训练水军的基地放在何处呢?孙权和周瑜打开地图,看来看去,思前想后,感到在晋陵郡南杨桥北侧、谭庄村(现)西面的“殿出口”地方最合适。因为那里的位置,东有太湖,西有滆湖,北面有平原紧靠长江。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宜兴和无锡的丘陵地带相连,在这样的地方训练水军,既能训练将士们水上作战的本领,又能练就陆地战斗的本领,水战陆战训练皆备,使将士们“水陆皆能”,两全其美。 从此以后,周瑜便在晋陵郡的南杨桥北侧、谭庄村以西的“殿出口”的地方,竖起了训练水军的大旗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训练水军。铁匠们“叮叮当当”地日夜打造造船的铁钉;木匠们“乒乒乓乓”地赶造战船,一时间,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水军们驾着巨型战船,口中呐喊着口号:“用力划呀”、“冲呀杀呀”的调子,不绝于耳。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时间的苦练,吴国在周瑜的带领下,终于练出了一支具有过硬本领的水军队伍。周瑜在吴国创建水军的历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军都督”。当地人为了纪念周瑜的历史功绩,便把南杨桥以北、谭庄村以西的宽阔的“殿出口”水域,改名为“周郎潭”或“周郎簖”。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