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飞峙大江边,常州孟河黄山。那黄山的气势与胸怀,实在是壮美迷人。要不常州何以牵手而有常泰大桥横空出世呢?那还是在常泰高速公路刚开通的那一年,我还没有从常泰高速公路孟河道口下来,老远就看见了黄山,顿使我兴奋不已,不由想起儿时的黄山,虽然下了高速眼不见山了,但是耳边犹闻起了读书声。这常州孟河镇黄山,不就是当年楚国春申君黄歇读书的地方吗? 公元前262年,在孟河镇黄山上,曾居住着一位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楚国江夏人,(后被楚考烈王封为相国),只见黄歇公子在黄山中,身穿着一件古代服饰,在一个露天亭台上正在发愤读书呢,孟河人把他当成了黄山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文化人物。使之后来黄歇就将这座山称之为黄山。这孟河黄山因黄歇在山中结庐读书而得名,这美丽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被传承了下来,这才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座黄山的来历。黄歇在黄山上读书,为我们孟河黄山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民间传奇故事,更留给了我们黄山千年难忘的历史文化与人脉。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黄歇是楚国人,特为黄姓宗族史上的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最后,在挂印封侯时,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来,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国故墟,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于是,黄歇家族也自河南潢川一带东迁至江东吴国一带。大概黄歇当时封地很大,他在这些地方分别设立都邑,派族人管理。如今常州孟河镇东山,也叫黄山;同样,江阴原有君山,也叫黄山,传说因春申君居此而得名。因传说春申君又有别邑在今上海的江边,黄浦江即因黄歇而得名,而又名申江。甚至上海简称为申,旧上海首家大报叫《申报》,也都缘于春申君之名。到了2003年,常州新北区为区别安徽大黄山,将孟河黄山改名为小黄山。 其实,黄山是一个山丘,并不高也不大,更无险可据,它是宁镇山脉的一支余脉。那么当时黄歇看中它那一点,而选择在此山上读书呢?这不起眼的江南丘陵,有那么大的魅力嘛?不过,我们若从读书的角度去想一想,还真有点意思。黄山临江护河,环山抱村,这里的农夫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闲时还可到长江中撒网捉鱼,真是一派渔歌唱晚的好景象。博览群书的春申君黄歇,看中的就是这里清静而淡泊与优雅临江环山抱村的美丽环境。
附:《黄歇读书坊》
公元前262年,楚国春申君黄歇(公元前320-前238),(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这一般都是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当时还不是),所以,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曾经四处游学,见识非常广博,因为出众的口辩才能而受到楚顷襄王的器重。黄歇曾在常州孟河东部山上旃檀禅寺书院读书坊里读书,由于黄歇在东山避难读书,孟河黄山就由此得名。那时,春申君黄歇公子在黄山读书期间深居简出,除在黄山上读书论文赋诗写作以外,就在黄山周围养一些花草,并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圩田制。所以,黄歇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与拥护,至于黄歇在黄山读书后是何时离开的至今已无法查考了。但是在那一年的四月份,黄歇与来看望他的好友一块下山,游览山下的九龙庵(现在的九龙禅寺),后在回山上的时候,黄歇就兴诗大发,只见一他边走一边脱口而出,咏出了一首诗词:”结伴寻芳到古庵,沉香亭畔意方酣,莫誇国色无双品,色色空空可悟参。”他的好友一听黄歇咏完,立即拍手叫好,当场就对黄歇说,这不是一首非常好的诗词吗?等他俩人回到了山上,只见黄歇水还没有来得及喝一口,就直接去居住的茅草房里,拿出文房四宝,走到读书坊的台边,坐了下来把纸张铺了开来,将刚才那四句诗词一起呵成写了下来。这时,他好友刚好端上来一壶茶水,黄歇站起来喝个底朝天,等他喝完茶水后,仍坐下来歇了一歇,只见他再想了一想后,就直接拿起笔,添上了墨汁,挥手写下了《僧房牡丹》四个大字,作为这首诗词的题目,等他当场写上黄歇名字后,就将这首诗词送给了好友。后来,这首美丽的古诗词在民间流传了下来,逐渐地变成了美丽黄山一个的民间传说。 到了公元525年(梁普六年),梁朝太子萧统回孟河万绥齐梁故里省亲,曾专门去黄山脚下九龙禅寺拜谒祖母。萧统一生不但酷爱文学,还喜欢游山玩水,等他拜谒完祖母后,便随心出得九龙禅寺山门,绕过了清水塘和混水塘,独自一个人就俯首上了黄山,他漫不经心地来到了黄歇曾经住过的读书坊里。见这间书坊里蛛丝缭绕,早已是一付破败不堪的样子,虽已过去了八九百年的历史,但在草房屋的角落里,还是看到了那残破书房的样子,(其实,后人已经修饰过多次了)。等昭明太子萧统粗看后,确认是战国春申君黄歇公子的避难读书之处时,他心中一片感慨万千。 后来,昭明太子萧统回到了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就派人到黄山修复了黄歇的读书坊。几年后(531),这位梁朝一代大文豪、《昭明文选》的总纂也英年早逝了。据后人传说,昭明太子萧统的衣冠冢与黄歇的读书坊相距不远(但是,现在黄山上再也找不到这遗址了)。当然,黄歇的读书坊与昭明的读书写作处(昭明书院)也是近在咫尺,这不知是天意还是人意。 我只是根据后人的口口传说作个交代而已,这种充滿历史文化特色与人文故事的内涵和美丽的民间传说不是又能继续流传下去了吗?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