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苏州府马济良巷名的美丽传说

时间:2022-11-27 14:17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后来,吴县令又将马济良居住的医所巷弄,正式命名为“马济良巷”以是纪念。所以,苏州的马济良巷名才有了今天的由来,也才能一直保留到现在。
     据清朝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所记载,旧称马脊梁巷,此巷现为苏州马济良巷。苏州府的马济良的诊所医馆,就设在碧凤坊西端的宫巷口上,走出去西面就是人民路,东面与张思良巷直角相连接,马济良巷长81米,宽2.5—3.5米,当年,这有关济良的巷名有着一个美丽民间的传说。
     马济良(原名范浩1861—1927),姓范名浩,字:仲志,常州孟河人,青年时期就师从清末御医马培之,学习岐黄医道3年之多。马培之是常州府武进县孟河人,一代江南大名医,是孟河医派马派的开山宗师,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他是孟河的第二位御医,更是孟河医派的中坚力量之一。当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马培之被江苏巡抚吴元炳推荐去了京城,为慈禧皇太后治病,深得慈禧皇太后的欢喜,等慈禧皇太后愈后,慈禧皇太后就赐马培之御书“福”与“务存精要”匾额,由此,马培之在医坛上,成为江南地区一名医誉蜚声的名大中医了。
     马培之从京城回孟后不久,就随缘去了苏州。那年,晚清著名学者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久病在身,这时,俞樾的一位好友,对俞樾说起了孟河医派的名中医马培之,于是经俞樾多方打听,弄清了马培之的情况后,俞樾就直接派人去常州府武进县孟河,把马培之从孟河古城街上请到苏州来了。后来,俞樾吃了马培之所开的中处方后,不久病真的就好了,马培之一下子在苏州名声大震。
     马培之爱范浩如子,一直专心教诲,后来,范浩为答谢师傅就随师傅姓了,范浩他就改姓为马了,取悬壶济世的意,更改后名就叫马济良。不久,马济良就去苏州府沧浪碧凤坊西端的宫巷口开业行医,苏州府的人称他为“孟河郎中”。马济良精通伤寒温病,内外诸科,对伤寒尤有独到的治疗之方,病情凶险者往往只要服上他开的一贴中药处方,就有了好的转机,马济良在苏州府城里有了“马一贴”的称号。在清光绪年间,苏州府吴县令独生儿子病重濒危,吴县令在吴县请了无数医生与“郎中”都治不了他独生儿子的病,简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吴县令只好叫家人为他独生儿子预备后事了。后来,吴县令听下人无意中说起,在苏州府城里有一位“孟河郎中”,可能他能治好他独生儿子的病。后来,吴县令就请人将他独生儿子送去马济良的诊所,吴县令以望他独生儿子去后能死里逃生,逃过这一吉。当时,吴县令派人将他的独生儿子送到马济良的诊所时,他的独生儿子已经不省人事了,待马济良仔细地察看病情后,见病情的确已非常的严重了。在马济良认真的察看后,就马上开了一剂药处方,并对病人立即进行了面灌进药,面灌了这一帖药后等了大半响,一直等到了午后,吴县令儿子才终于苏醒了过来。后来,等病人再吃了一帖中药之后,病人才有了气息,吴县令派人将他独生儿子接了回去之后,接二连三地连续吃了马济良所开的中药灌汤1个月有余,并在家里又调养了几个月之后,他独生儿子的病才彻底好转了,这真是喜煞了吴县令的全家。吴县令就亲自去马济良的诊所当面道谢,并送上了一块“扁鹊再世”的匾额,以示感谢和褒扬。后来,吴县令又将马济良居住的医所巷弄,正式命名为“马济良巷”以是纪念。所以,苏州的马济良巷名才有了今天的由来,也才能一直保留到现在。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