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常州武进区牛塘镇青云村周围曾有众多土阜,其中最大的一个土墩,占地十六亩,高约六丈,名曰青云山。据说,此山之名与南北朝时期的萧伟有关。 史载,萧伟,字文达,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重要人物,生于476年,逝于533年,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他是梁文帝萧顺之的八子,梁武帝萧衍的弟弟,母为陈太妃。历任晋安王参军、都督、雍史等职,天监元年(502年)被封为建安王,后改封南平郡王,累迁至左光禄大夫、中抚将军等高位, 八王子萧伟为人清高警觉,自幼酷爱读书,南齐时期,居住金陵闹市,因嫌其繁杂,便外出寻找一僻静之地。 他赶至如今的武进牛塘镇西处,见丘峰连绵,林密草茂,便在中间的最高峰上,结芦安住,潜心攻读。 自萧衍起兵反齐之始,萧伟挺身而出,两次协助萧衍勘定萧齐反对势力,对于萧梁立国居功至伟: 齐永元二年(500年),萧衍起兵讨伐东昏侯萧宝卷,留下萧伟镇守大本营襄阳,因为萧衍出兵已经带走了大部分精锐之兵,萧齐魏兴太守裴师仁和齐兴太守颜僧都准备乘虚而入袭击襄阳,萧伟和萧憺处变不惊,在始平郡大破敌军,为萧衍安定了大后方。萧衍围困建业时,齐巴东太守萧慧训和巴西太守鲁休烈乘势浮舸于上流,袭取荆州,一时荆土震动,萧伟分雍州兵与萧憺,协助夏侯详力拒之。萧憺既至,璝等皆降。又一次为建业前线的萧衍解除了后顾之忧。 萧梁建立之后,天监元年(502年),封他为建安郡王(今福建建瓯),督荆州、宁州、雍州、梁州、南北秦州六州军事,镇守北部防线。之后历任地方与中枢,出则为一方镇抚,入则为中枢近臣。 天监十七年(518年),萧衍怜惜萧伟封地土地贫瘠,把他改封为南平郡王,恩宠可谓一时无两。普通五年(524年),萧伟离世,萧衍“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并亲自下诏,曰:“旌德纪功,前王令典;慎终追远,列代通规。”谥曰“元襄”。 世人赞其功绩,有诗云:“白日清明,青云辽亮。”寓意其高远的志向、仕途的飞黄腾达及美好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人们对他高尚品格的赞美。 之后,他的子辈有人迁至此处,守护书芦,将此处高峰称之为青云山。 南梁朝的陶弘景,是南北朝时代的传奇人物。他既是道门宗师,为当时上清派修仙的代表人物,又在晚年皈依佛门,修持佛法。据载:陶弘景幼聪敏,貌明秀,四五岁时,即以荻为笔,于灰中画字学书。少时得葛洪《神仙传》等,“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后曾做过诸王侍读,壮年后辞去,隐居句容茅山,人称“陶隐居”。从此,“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陶弘景原与梁武帝交厚,武帝即位后,屡请出仕皆不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谘问”,故有“山中宰相”之美誉。 陶弘景一生嗜学,“老而弥笃”,隐居40余年,读书万卷,知识渊博,举凡天文、历法、地理、博物、数学以及医术、本草等,无所不通.。 大同二年(536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死后脸色不变,关节伸屈如常,香气数日不散,遍山弥漫。皇帝下诏赠他为太中大夫,谥为“贞白先生”。 陶弘景生前,为解百姓远途奔涉茅山问道之苦,便四方寻找茅山道法在民间的修炼之处。得知青云山有萧伟读书草芦,便助此扩大规模,建成五间殿屋,传授道学、医药之功,名为青云道观,仍由萧伟后人执掌,至今己有1500多年历史。后来,萧家族兴,在青云山下建立萧家村,至今尚存。 元末,朱元璋部將常遇春与张士诚部大战牛塘谷(游塘营)。据明宪宗成化年间的《毗陵志》载:“游塘营在县西南二十里延政乡……鄂国公常遇春攻取常州驻军于此。” 一场大战后,军马疲劳。春季江南多雨,军营里的兵士精神委靡不振,有的官兵身上还出现紫癜、流鼻血。战马也一匹匹闭目低头,气息奄奄。常遇春急得团团转,遂派人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赶过来一看,疫情危急,却也一筹莫展。 当时,青云山道观的道长出策助之,建议用野草马兰和稻肚草治之。马兰不但营养成分丰富,而且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正义》谓其“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 朱元璋大喜过望,便让兵士将马兰头洗净,放入大锅沸水中焯熟,每人一碗,连菜搭汤吃下。将士们三顿吃下来,一个个昂首挺立,变得强壮矫健。军营里的病马吃了稻肚草,不出三天也恢复如初,奔跑如飞。 此后,朱元璋连连获胜,打下了天下。他不忘野草马兰救难之功,赐名“马兰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褎奖青云道观之助,赐名青明山、青明道观,因为此间民众在清明时节作集,故民间又称清明山集场。 明代崇祯年间中期,此处香火旺盛,殿房扩至六十九间。世人若有科举、仕途、治病和求子等需求,有求必解,甚为灵验,自此,青云道观名传遐迩,民间有歌谣曰;“三茅山,青云山,一棵仙树两头栽,只为百姓解百难,有口皆碑人人赞。” 青云山道观依山而建,分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等3个部分,象征着道教真神“三茅真君”。头茅峰建有五殿,山门正殿供奉的王灵官神像,有三只眼,手举钢鞭,形象高大,两边对联为“三目洞观天下事,一鞭警醒世间人。”方圆五百里,人人皆知。左侧供奉一尊栩栩灵光的十殿阎君金身像,右侧供奉当地土地菩萨。 二茅峰第一部分建有六殿,正中为雷祖殿,西侧有文昌帝君殿,中间为三官殿,左侧有纯阳祖师殿、观音殿,西侧有颜千岁神殿、路头菩萨殿等。 三茅峰建有五殿,中间为三清殿,在青云山的最高处,供奉三清天尊,左侧有天地殿、东岳殿;右侧有判宦殿,立菩萨殿。同时,还以萧伟的生平和功绩,建立一殿,塑像受祭,名为“南平王菩萨”,主持信众科举、仕途之祈愿。 每年清明时节,青云山道观都要举办集会,清明节前夜,香客信士在庙内坐夜,念经、宣卷。清明节当日及前后一天,青云山下举行集市,集市绵延数里,至牛塘镇南运河二岸。届时,还有行会活动,均有由附近村庄的“会头”轮流当值。行会时,青云山道观内能抬出来的神像,全部抬着下山“巡视凡间”,此时庙会、行会、集市融聚一堂,被泽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深入民心。 清乾隆年间,因讳忌“明”字,仍改为青云山、青云道观。新中国建立后,青云山道观及其庙会因为历史原因停止活动。千百年来,青云山道观历尽建衰,然香火延绵。 2010年2月,武进区民族宗教局批复成立青云山道观,任命杨志忠为青云山道观负责人。杨志忠道长以道为务,坚定道教信仰,弘扬道教教义,承续道教事业,努力将道教重生、贵生、乐生的生命观与道教实践成果惠及大众,誓愿以毕生精力将青云山道观建设成十方道教信众的精神家园。 自此,为恢复道观昔日原貌,再现其鼎盛时代,青云山道观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杨志忠道长携道士和信众,投资1.5亿元,在旧址上重建青云山道观。 现新建的青云山道观,以山门、灵官殿、三茅真君殿、雷祖殿、玉皇殿、三清殿为主轴,两侧附建东岳殿、阎君殿、观音殿、财神殿、三官殿、元君殿、张天师殿、甲子殿、文昌殿、天医殿等,配套建造”道教宫观事务办公楼、道士宫观事务培训楼、信士修身养性健身楼、道教知识教学楼、道教文化传媒楼、道教法物流通中心等,一切道教法务活动正常开展。 2025年3月,青云山道观新建慈航殿落成,定于4月15日举行盛大开光典礼,将开辟又一宗教活动好去处、文旅景观新胜地。文/肖 飞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