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掌故篇 >

太子报恩百渎村

时间:2025-10-13 11:26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何晓华 智 化
常州武进太湖湾畔,水波浩渺,芦苇苍苍,藏着一个名叫百渎的村落。
    常州武进太湖湾畔,水波浩渺,芦苇苍苍,藏着一个名叫百渎的村落。村子依水而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老人们坐在村口的古槐树下,总爱讲起那个关于 “狸猫换太子” 与三杆大旗的故事。
    相传北宋年间,皇宫里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宋真宗的李宸妃诞下皇子,却被心狠手辣的刘皇后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调包,诬陷李宸妃生下妖孽。真宗震怒,将李宸妃打入冷宫,而真正的皇子则被忠心的太监陈琳偷偷抱出皇宫,一路南下,只为躲避刘皇后的追杀。
    皇子尚在襁褓之中,陈琳抱着他昼伏夜出,几经辗转,行至太湖湾附近。陈琳看到湖边有一艘正在捕鱼的小船,船上一对夫妇正弯腰整理渔网。陈琳来不及多想,抱着皇子冲到船边,“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抖:“大哥大嫂,求你们救救这孩子!他是…… 他是忠良之后,若落入恶人之手,必遭不测!” 船上的夫妇便是 “百渡村”的王采和他的妻子张氏。
    王采三十多岁,面色黝黑,是个老实本分的渔民,却有着太湖汉子的侠义心肠;张氏心地善良,见陈琳神情恳切,怀里的孩子小脸通红,正哇哇大哭,顿时心生怜悯。虽不知这孩子的真实身份,但见他可怜,便点了点头。
    陈琳大喜,将皇子小心翼翼地递给张氏,又从怀中掏出一块刻着龙纹的玉佩,塞到王采手中:“这玉佩可作信物,若他日有机缘,凭此玉佩,定能让孩子认祖归宗。” 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王采夫妇抱着皇子回到村里,给孩子取名 “阿贞”,寄意其成长为品性正直之人,对外只说这是远房亲戚家的孩子,父母双亡,便接来抚养。百渡村的村民都淳朴善良,也没人多问。
    张氏待阿贞如同亲生,每天都会做他爱吃的鱼羹,冬天怕他冻着,连夜缝棉衣;夏天怕他热着,扇着蒲扇守在他床边。王采则常常带着阿贞去湖边捕鱼,教他辨认水性,告诉他太湖的故事。阿贞也十分懂事,小小年纪就会帮着夫妇俩做家务,晚上还会给他们捶背揉肩,一家三口的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温馨和睦。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刘皇后派来的暗探就找到了百渡村。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在村里四处打听,专问有没有外来的孩童。王采夫妇心里一紧,知道是冲着阿宸来的,赶紧将阿贞藏到村后芦苇荡深处的柴房里。暗探在村里搜了两天,没找到线索,却注意到王采行迹反常。他每天都会绕远路去芦苇荡,身上还带着给孩子的吃食。
    第三天夜里,月色朦胧,王采像往常一样提着食篮去柴房。刚走到柴房门口,就被三个暗探拦住了去路。“你这汉子,天天往这荒郊野岭跑,藏的什么人?” 为首的暗探眼神阴鸷,伸手就要夺王采的食篮。王采紧紧护住食篮,厉声喝道:“不过是给看芦苇的老人送点吃的,与你们何干!”
    暗探哪里肯信,上前就要动手搜查柴房。王采知道,柴房里的阿贞一旦被发现,必定性命难保。他猛地将食篮朝暗探砸去,趁着对方躲闪的间隙,转身就往芦苇荡深处跑,一边跑一边喊:“阿贞,快跑!别出来!” 暗探以为王采要去报信,立刻追了上去。太湖边的芦苇荡密密麻麻,夜色中更是难辨方向,
    在一处湖边浅滩,王采被暗探围住,身上被砍了数刀,鲜血染红了湖水。王采靠着最后一丝力气,死死抱住为首暗探的腿,不让他们再前进一步。直到张氏带着村民赶来,暗探才怕事情闹大,仓皇逃走,而王采却已倒在血泊中,永远闭上了眼睛。张氏抱着王采的尸体,哭得肝肠寸断,村民们也都红了眼眶,暗暗发誓,一定要帮王采守住这个秘密,护住这个孩子。
    从那以后,张氏更加小心,她带着阿贞搬到了村东头的破旧渔船里,白天靠织渔网为生,晚上偷偷教阿宸读书,村民们也时常接济她们,帮着留意外来的陌生人。 阿贞渐渐长大,到了十几岁的年纪,已经出落得眉清目秀,气度不凡。
    这一年,宋真宗病重,刘皇后企图独揽大权,可朝中大臣们却都在暗中寻找当年失踪的皇子。原来,陈琳当年虽被追兵围困,但侥幸逃脱,这些年一直隐姓埋名,暗中联络忠良之臣,等待时机。他记得当年将皇子托付给了太湖湾百渡村的王采夫妇,便派护卫老将史成乔装成商人,前往百渡村寻找。
    史成历经波折,终于在村东头的渔船里找到了张氏和阿贞。当史成看到阿宸身上的龙纹玉佩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跪倒在地:“殿下!老奴终于找到您了!” 阿贞愣住了,张氏也红了眼眶,她拉着阿贞的手,哽咽着将当年陈琳托付孩子、王采舍命护主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阿贞听完,泪水夺眶而出,他跑到王采的墓前,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出了血:“老爹爹,您的恩情,阿贞会牢记一辈子!” 随后,在大臣的护送下,阿贞告别了张氏和村民,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离别时,张氏哭得撕心裂肺,村民们也都来送行,阿贞一步三回头,对着百渡村的方向深深鞠躬:“等我回来,一定报答大家的恩情!”
    回到京城后,阿贞在陈琳等大臣的帮助下,揭露了刘皇后的阴谋,还了李宸妃清白。不久,宋真宗驾崩,阿贞登基为帝,更名为祯,便是宋仁宗。仁宗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派人前往百渡村,接张氏进京享福,还要封赏所有帮助过他的村民。
    可张氏在百渡村住惯了,她舍不得王采的坟墓,也舍不得这里的山水和村民,便婉言谢绝了:“陛下能平安归来,执掌朝政,老身就心满意足了。你老爹埋在这里,我想陪着他,也想守着这个救过陛下的村子。” 村民们也纷纷表示,不求封赏,只愿陛下能做个好皇帝,让百姓安居乐业。
    仁宗知道他们的心意,也不再强求,但心中的感激之情却愈发浓烈。他于是下旨,将 “百渡村” 改名为 “百渎村”,“渎”取“水脉相通、恩情相连” 之意,既纪念这里依太湖而居的地理,也象征着他与百渎村百姓之间,跨越皇权与平民的深厚情谊,如同太湖的水脉,永远相连。
    同时,仁宗还派工匠前往百渎村,在王采的墓前和张氏的住处之间,竖起三杆大旗:第一杆旗绣着 “忠良之家”,表彰王采舍命护主的忠义;第二杆旗绣着 “养育之恩”,感恩张氏十几年的含辛茹苦;第三杆旗绣着 “太湖遗爱”,铭记百渎村百姓的善良与庇护。
    念及百渎村依太湖而居,村民多以捕鱼为生,却常受湖水涨落不定、渔船出入不便之扰,仁宗又心生一计。他召来工部大臣,郑重下令:“百渎村百姓曾于朕有再造之恩,朕命你们即刻调派工匠,在百渎村东西两侧各挖一条小河,让两条河贯通太湖,既能方便村民出行捕鱼,又能在湖水泛滥时疏导水流,保护村落安宁。这条河,就命名为‘护村渎’,以此守护这片曾庇护过朕的土地和百姓。”
    数月后,两条小河顺利完工。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着贯通太湖,村民们的渔船可以轻松从村口驶入太湖,再也不用受湖水涨落的困扰;遇到多雨季节,多余的湖水也能通过小河顺利排出,村子再也不用担心被淹。“护村渎” 不仅守护着百渎村的安宁,更将阿贞与百渎村百姓的情谊,永远流淌在了这片土地上。
    后来,张氏在百渎村安详去世。仁宗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特意下旨为她修建陵墓,与王采的墓并排而立,还派工匠雕刻了石人、石马立在墓前,规格如同皇家陵寝。他还亲自写下祭文,派人送到百渎村,祭文写道:“朕本孤弱,流落民间,得王采舍命相护,张氏含辛养育,百渎百姓庇佑,方有今日。此恩如太湖之水,浩浩荡荡,朕永世不忘。”
    如今,千年过去,百渎村的那三杆大旗早已在岁月中消散,王采与张氏的陵墓及墓前的石人石马,也被整理土地时深埋。每当太湖的风吹过遗址之处,仿佛还能还能看到王采当年护主的身影,听到当年仁宗感恩的心声。村里的老人们依旧会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善良终有回报,忠义永载史册,感恩要刻在心里。而百渎村,也因为这个传说,成为了太湖湾畔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地方。文/何晓华 智 化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