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非遗项目 >

“泥腿子”艺人逛京城

时间:2016-01-24 11:00来源:未知 作者:范遥青
我到北京去拜望王世襄先生,先生带我看故宫收藏的竹刻精品后,又领着我去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任研究员的著名学者史树青先生,想看看馆藏竹刻作品。

     尽管生活在农村,条件有限,但我一直喜欢看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到破“四旧”、批“大毒草”和“知识越多越反动”思潮等的冲击,大量的书籍都被“横扫”了,人们除了背“语录”外,几乎没什么书可以看了。我买了本介绍中草药的书,没事就看,甘草、当归、熟地、乌头……产地、药性、功用、炮制……后来都能背下来了。那时,农村缺医少药,读了这本书,还真是派了用场,就连我孩子出生都是我自己接生的。

  文革结束了,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希望。我到北京去拜望王世襄先生,先生带我看故宫收藏的竹刻精品后,又领着我去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任研究员的著名学者史树青先生,想看看馆藏竹刻作品。王先生与史先生很熟,私交好,两家也靠得近。王先生讲过一个他们俩一起“捡漏”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在地摊上吃粉皮,觉得盛粉皮的盘子是个“开门”的古物,于是两人凑了5元钱,连粉皮带盘子一起买下来,粉皮吃完,盘子拿回来,捐给了博物馆。如果把盘子留到现在,拿去拍卖,肯定不是小数目。可见,他们要想发财不是难事,但他们生活过得很是清贫。

  世襄先生带着我,走进一个传统的四合院,来到史先生家。他向史先生介绍我,说我是常州来的,喜欢竹刻。史先生问我,竹刻作品带来没有?我随身只带了一件启功先生题写的书法臂搁。史先生看了后说,“竹刻上的起首章就不要刻了……”史先生给我冲了杯饮料,又苦又甜,我从来没有喝过。王先生见我一脸窘相,连忙解释说,这叫“咖啡”,是史先生高规格招待我。进到史先生的书房,藏书之丰令人吃惊。

  四面墙边都是书架,书从地上一直码到顶,而且都是线装书。书房里挂了一幅字,是叶恭绰写的“竹影书屋”,因为有个“竹”字,所以我觉得特别亲切。书房的窗户下是一张红木的大写字台,两张凳子,甚是整洁。史先生的儿子拿出几幅字画,说是正在研究。我记得有一幅是扬州八怪的,还有查慎行的。

  看着史先生的书房四面全是书,我想到了成语“坐拥书城”。没有看到这么多藏书,是不容易理解“坐拥书城”这四个字的。再想想王世襄先生的家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家具,地上也摆满了古董,又挤又乱的,跟捡垃圾似的,但个个都是宝贝。从整洁度上看,两家反差很大,这也恰恰体现了两位文博大家的爱好和风格,所谓“各有千秋”吧。

  从史先生家出来,挤公共汽车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史先生的同事、学生已经在恭候了。一位学生将一堆信件交给史先生,史先生对世襄先生说,每天都要看一大摞信,忙得没有时间了。有一位学生很是机灵,二位文博大家在一起很是难得,就拿出相机要照。二位先生很自然地站在我两边,我吃了一惊,迅速换到王先生的右边,让王先生站在中间。能跟二位先生合影已经很幸福了,我哪能站在中间,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了。可惜的是,那张照片后来不知放哪里去了。我还时常想那张照片,二老都仙去了,我也只能回忆回忆,心里不胜惆怅。

  照相后,王先生提出看竹刻藏品。史先生对我说,“不巧了,库房正在改装,竹刻藏品也不多,留青竹刻很少,有机会你拿一件来。”我愣了愣,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还是王世襄先生替我答应了,连说,“这是好事、好事……”尽管没看到竹刻藏品,史先生还是陪着到地下室的库房看了看,地上都是装修材料,以及盛放文物的大铁柜。回到一楼,又看了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文物,多是些金银器、秘色瓷器等,王先生说都是些国宝。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出来,我们三人又挤公交车到了琉璃厂。琉璃厂有一家很大的书店,专门卖古旧书籍。在书店门前的地摊上我看中一个观音头像,比拳头小一点,瓷的,我想买。王先生说这个瓷器不好,叫我不要买。后来我还是买了下来。书店里人很多,大家都在选书,每人手上都拿着书店的购书票,书票比明信片要小,暗红色的。那个时候,吃饭要粮票,买书要书票,凭票买书,还有折扣优惠。王先生、史先生也都有这家书店的购书票。我紧跟着王先生,帮着拿书,也生怕走散。王先生选书很快,看一本,拿一本,我就接一本。不一会儿功夫,书就堆到了我的颈脖子,估计有四五十斤重,只好先找个地方堆放。再看史先生,他买了三大堆,都是些大部头的书,有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黄景仁的《两当轩集》,还有苏东坡、康有为、曾国藩等人的书,有些是曾经的“反动”书,我看了还心有余悸。史先生还不过瘾,还想买,我从来没看过这样买书的。那时没有竹刻方面的书籍,我就买了《李一氓文集》、《菜根谭》,以及十多期《文物天地》杂志,这些书在常州是看不到的。

  后来,史先生找人去叫三轮车,我便和王先生先走。我肩上扛了几十斤书,挤上公交车,弯腰放下来,透口气。一抬头,看到旁边站着一位外国女郎,黄头发、白脸孔、蓝眼睛、红嘴唇,微笑着,漂亮极了,我这个“乡巴佬”看了两眼,便不敢看了。回到王先生在芳嘉园的家,已经12点多钟。王先生从门口的信报箱中取出一大堆信件和报纸,国外来信不少,还有英文报纸。王先生看英文报纸看得非常快,是翻一翻,看两眼就丢在一边。我觉得王先生真是位奇人。

  吃了饭,王先生从房间里拿出一个紫青色的盒子,盒子边上印有金色的“紫禁城”字样。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瓷器,释迦牟尼半身像,佛像面相庄严、慈祥,嘴角隐隐微笑。跟我买的观音像一比,真是天壤之别。这尊白瓷佛像没有上釉,我也不知道什么窑口,只记得王先生说是文革抄家抄走了,后来又发还的。王先生将这尊佛像送给我,我大喜过望,谢了又谢。

  辞别王先生,他坚持把我送到马路上。我一直抱着佛像,乘地铁回到石景山八大处附近的一个部队招待所,那是我弟弟范尧荣在北京打工时的住地。那次进北京收获很大,至今难忘,也愈发怀念世襄、树青两位老先生。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