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非遗项目 >

留青竹刻

时间:2016-01-22 10:47来源:未知 作者:孙晓锋
留青竹刻,即在竹子表面青筠去留上做文章的一门雕刻工艺,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体系中的一个竹刻艺术门类。

      留青竹刻,即在竹子表面青筠去留上做文章的一门雕刻工艺,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体系中的一个竹刻艺术门类。

  按雕刻形式不同,留青竹刻分为阳文留青、阴文留青、全部留青和局部留青等多种工艺形式。留青竹刻所用的竹材大都出自浙江、安徽、江西及江苏的山区。留青竹刻的制作工具主要有四棱尖刀、单坡斜口刀、单坡平口刀、圆口刀、大弧度圆口刀及劈刀、木锉、圆凿、平凿、铲刀、刮刀等,另外,还有根据竹材的形状制作的夹具和刀具。制作时,先用沸水煮泡,置于阴凉不通风处,约经3年,待完全阴干,方可加工制作。竹材处理好后,根据作者的意图将它们制成作品所需的形状,谓之“整形”。整形完毕后,进入描图环节,在书画稿的反面衬一张复写纸,用小号圆珠笔或铁笔,将稿样描印到竹面上,然后揭去稿纸,对照原图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修改结束后进行圈边,圈边要根据书画的力度、风格来定,重则深,轻则浅。最后进入铲底工序,铲底主要分书法和绘画两种铲底法。书法作品的铲底是在同一层面的铲刮,要求笔画边缘流利、挺括、清爽,底面留青均匀,平滑如镜,竹筋通直;绘画作品的铲底,则要根据笔墨的浓淡、深浅、虚实及层次来决定竹青的全留、多留、少留和不留,这主要取决于刻者对画意的悟性程度。经过以上几道工序后,一幅竹刻作品才大功告成。

  武进的留青竹刻始于明代,至清末已是独占鳌头。及至当代,武进成为中国留青竹刻的中心。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5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其中武进就有4位。特别是鸣凰地区的艺人最具代表性,故鸣凰一度被誉为“竹刻之乡”。2008年6月7日,留青竹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承人有徐秉方、范遥青、徐秉言、白坚仁、王志伟和徐文静等,它与宫梳名篦、乱针绣并称为武进乃至常州的“民间工艺三绝”。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同时授予徐秉方、徐秉言、范遥青、范岳林、吴洪文等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这些当代武进留青竹刻艺术家的出现,引起了海内外鉴赏家的关注,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题诗赞曰:“四百年来论竹人,三朱二沈记犹新。于今弈世传精谐,喜见毗陵步后尘。”

  徐素白(1909—1975),又名晓钟,湖塘镇鸣凰港东村人。他能在一层薄薄的竹青上,通过雕刻表现出各种物态的动感和质感,既具有主体雕刻感,又富有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和笔墨技巧。他技巧娴熟,无论直线、弧线,都能一刀定型,且能以留青的厚薄来体现中国画独特的魅力。

  白士风(1923—1997),又名白丁,出生于武进。他与徐秉方、范遥青并称为“武进当代留青竹刻三大家”。他擅长多种刻法,不论毛雕、浅刻、深刻、透刻、浮雕,还是留青,样样精通,作品构图严谨,刀法细腻,以老竹人刻新题材而名扬四海。

  徐秉方,徐素白第三子,1945年出生于武进。他自幼爱好竹刻,尊传统而不泥古,重创新而多风采,作品既有书画墨香,又有刀笔神韵的自在境界。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和播放了艺术专题片《海内留青第一家》。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