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武地区有句民谚:溧阳猴灯、金坛鱼灯、卜弋马灯。据史料记载,卜弋马灯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古人称之为“调马灯”,后俗称“跑马灯”。解放前后,每逢春节、元宵节或是庙会,都会有马灯表演。旧时当地建造庙宇的资金多用调马灯筹集,卜弋游塘庙、泰村西安庙等就是用调马灯筹集的资金建造的。“文革”期间,跑马灯逐渐式微。 现在,卜弋当地热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正想方设法重振卜弋马灯的雄风。通过7年的重组、挖掘、磨合、创新,今年春节和元宵节,卜弋马灯队在淹城灯展、常州恐龙园等地进行了重建以来最大规模的展示。
做道具 凭着记忆,自己动手做 在一份卜弋马灯队提供的马灯清单上,记者看到了长长的一溜马灯名称:有四个角落定位的东南西北定向灯,有反映动物的马灯、兔灯、大鲤鱼灯、蚌壳灯,有反映传说人物的白蛇灯、小青灯,马灯有红马、蓝马、白马、黄马等8盏。70盏花灯全靠队员动手制作,费了不少脑筋。队员们学会跟着在队伍中跑马灯还相对容易些,可要扎制出原汁原味的正宗马灯就非得找民间高手来指导了。74岁的徐小宝被举荐出来,教队员制作马灯。 马灯队中,女队员人数占了90%,她们发挥自己“女红”的专长,利用家里的缝纫机,缝制马灯丝绸缎面和部分演出服;男队员则劈竹篾、扎铅丝,做些力气与技巧并重的活。70盏形态各异的马灯在大家的努力下,两个月就完成了。 姜金大凭着以前跑过马灯的记忆,画出了十五六种传统马灯阵式,有井字阵、三角阵、双龙阵、梅花阵、五角星阵,等等,他在纸上把这些阵式一一画出示意图,在卜弋社区免费提供的活动场地上,带领大家试着跑了起来。 排练3个月,卜弋马灯队走出了社区大院,来到卜弋集镇闹市区表演了。姜金大记得,刚上集镇表演那会儿,观众人山人海,一些群众兴奋地说:“好多年没看到原汁原味的马灯表演,以为再也看不到了,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一些单位和个人自愿赞助马灯队。在他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着每一笔捐助:卜弋鱼圆店钱正伟捐1000元,运动家电城捐1000元……
建队伍 没有报酬的马灯队 早在7年前,邹区镇卜弋社区就专门组织人员,对卜弋马灯进行了全方位考证,并物色到一名合适的牵头人——姜金大。老姜时年62岁,退休前,在武进锡剧团工作。他以前曾在泰村马灯队调过马灯,对马灯的阵式和调法了然于胸,看到身边的马灯队逐渐消失,老姜感到十分痛心,很想为马灯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力。 2009年,重组卜弋马灯队的计划正式启动,启动之初便面临资金问题。卜弋社区、卜弋村委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共同出资了1万元,村委副书记吴加仁个人捐出5000元。姜金大框算了一下,还有几千元的缺口,怎么办?只能发动队员捐款了。他把想法告诉队员们,没想到大家都很支持,一人200元,数千元的捐款很快就凑齐了。 史料记载,卜弋马灯队伍曾十分庞大,演员有80多名,各种马灯有70盏,因此,演员队伍的组织也并非易事,在马灯队之前成立的卜弋文艺团,奠定了马灯演员构成的基础,在健身广场跳舞的人也成了争取的对象。在进队之前,姜金大就和大家讲清楚:“进马灯队没有报酬,而且个人还要付出。”即使这样,人员还是很快就凑齐了。
新愿望 提升马灯队的“非遗”级别 原来的马灯光源用蜡烛,不环保,又浪费,跑动起来容易熄灭也不安全。姜金大用可充电的锂电池代替蜡烛,演出隔夜提前把电充好,演出时锂电池就挂在身上,再也不会发生马灯蜡烛被风吹灭的尴尬了。 演出的阵式上,姜金大也有创新,他借鉴奥运五环图案,推出了自己发明的五环阵,当马灯点亮时,绝妙的五环图案让观众连声叫好。 记者了解到,卜弋马灯目前已经是武进区级“非遗”项目。但姜金大说,马灯队队员的年龄都不小了,普遍在50岁以上,最大的76岁了,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新的一年,姜金大的愿望是提升马灯队的“非遗”级别,让更多力量来支撑卜弋马灯,让它代代传承、靓丽下去。(文/沈祥荣 张宇 李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