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非遗项目 >

红木浅刻

时间:2016-03-18 09:11来源:未知 作者:孙晓锋
红木浅刻,即用刀具在红木上镌刻凹槽线条描绘书画形象的工艺,是木雕的分类之一。

      红木浅刻,即用刀具在红木上镌刻凹槽线条描绘书画形象的工艺,是木雕的分类之一。

  浅刻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直至唐代,绘画鼎盛,开始讲究构思、章法和对形象细部的刻画,对线条的描法亦颇有讲究。宋元期间,江南手工业的发展为明清两朝木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代私家收集文玩者日众,极具观赏性的小型木雕在其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清代前中期,特别是乾隆年间,出于皇室的喜好,木雕制作达到高峰。从清乾隆中期以来,红木浅刻艺术更多地同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从而使红木浅刻更多地表现书画艺术。

  红木浅刻以红木为原料,传统制作工具仅平刀、斜刀等数种。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现代浅刻艺人的不断开拓创新,目前制作工具还包括圆刀、铲刀、三角凹槽刀、双面刀、排刀等数十种刀具,另有各种国画用笔、毛刷、传统油漆工具等。制作过程大致分为选材、造型、上漆(8次)、磨光(8次)、画稿和镌刻等。作品内容大多以中国画为主,风格有写意和写实两种,题材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作品形式有台屏、圆盘、挂屏、镇纸、砚盒、笔筒、装饰盒等。由于其古典美观且不易霉蛀,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制作红木浅刻作品时,不管画面上有几处转折顿挫或粗细变化,都要注重一刀定型,令刀迹酷似笔迹,力求气韵贯通。传统作品刻得较浅,一般只划出浅槽,吃刀不超过一毫米,无须再分深浅。红木浅刻讲究在吃刀一毫米的限度内再刻出深浅差异,以吃刀深浅使红木漆面和木质的颜色、深浅差别表现出墨色浓淡变化,从而达到“墨分五色”的要求。另外,还可变化使用重刀、深刀、宽刀等镌刻形式,使红木浅红之本色愈加清晰光润,达到更加神似国画的效果。

  武进的红木浅刻最早出现于明朝晚期。当时,不但有很多专业木雕小件的作坊,更出现了集多种绝技于一身的名家高手,如鲍天成、巢鸣盛、江春波等,从而逐渐形成红木浅刻等工艺形式与门类。至清代,红木浅刻艺人逐渐增多,并吸收书画等相邻艺术的“养分”,艺术上达到鼎盛。民国时,湖塘的红木浅刻仍十分兴旺。新中国成立初期,红木浅刻渐衰。改革开放后,武进的红木浅刻又走向第二个鼎盛期。2014年9月12日,红木浅刻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补项目名录,传承人有徐秉言、徐风(徐秉言之子)等。

  徐秉言,1942年生,湖塘镇沟南港东村人,是留青竹刻大师徐素白的次子。他下刀时如画家挥毫,刀迹粗细轻重,疾迟有度,创造出在“浅”中再见深浅的墨色创作法,将红木浅刻艺术推向新的艺术高峰。他的代表作有《齐白石大师》、《东坡饮乐图》等。《齐白石大师》只用寥寥数笔,就把白石老人那睿智深邃的目光、清癯慈祥的面庞、风度翩翩的长髯以及微张而又陷入沉思的嘴巴描绘得惟妙惟肖。《东坡饮乐图》表现出苏轼喝酒喝到兴致处笑卧树丛草地的狂放之态,在2001年11月国家轻工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国家级大师精品展上获得银奖。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