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非遗项目 >

魏村麦秆画

时间:2016-12-27 09:46来源:未知 作者:吴燕翎 朱臻
新北区的魏村麦秆画,把“材美工巧”的麦秆艺术巧妙地体现在了一幅幅画中。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新北区的魏村麦秆画,把“材美工巧”的麦秆艺术巧妙地体现在了一幅幅画中。

      王艾青,是这门手艺的守艺人。上世纪70年代末,王艾青刚刚从学校毕业,恰逢当地的村办企业准备搞麦秆工艺的工厂,要招有画画功底的人,他便主动报名,去做设计。镇江的金山寺,常州的红梅阁、文笔塔,他都参与过麦秆画的设计图构思,可是,这门工艺在当时并不吃香,销路难开,没多久,厂子就关门了。但手艺,王艾青却记在了心里。

      王艾青今年58岁,自己潜心研究、制作麦秆画,也已几十年。他从选材开始,就有自己的讲究。“用春天的元麦秆,一定要选第一节的位置,这样展开的时候才会有韧性,如果是第二节、第三节,还需要经过温水浸泡的程序。”在王艾青家的书房里,有许多被捆成一小扎一小扎的元麦秆,王艾青说,这些麦秆,都需要人工进行收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麦秆的完整性,用机器收割,则会有破裂,这是无法使用的。随后,他会对收回的麦秆进行精细加工和处理,头与尾去掉,粗细要得当,选取直径5毫米的为最佳。

      手艺人以刀代笔,制图、切段、去节、破开、刮平,有时,麦秆需要染色,王艾青就用有颜色的皱纹纸在水里烧开,再将要染色的麦秆浸没水中,然后再经过粘贴、剪切、烫烙、装裱等多道工序的处理,才能看到一幅作品的初容。

      刮平成片,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和手上的力道;烙烫,通过温度的掌握烫出线条和阴影,表现色彩空间和层次……如此细致地对待一根麦秆,处处透着手艺人的匠心。

      麦秆画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缓慢的手艺活儿,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来表达天地万物。山川风雨、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都是用麦秆当作画笔一点一点粘贴完成的。

      在王艾青的书房里,有两幅他40多年前创作的作品《风染寒谷》、《翠羽琼丝》,这是两幅立体画,鸟儿栩栩如生立在枝头,似在啼鸣。

      王艾青说,这幅画最复杂的,就是鸟儿的羽毛的处理,如何能逼真呈现,对作画者是不小的考验。他的书房里,有好几样自制的工具,其中一根长长的钢条,就是用来切丝的。

      2014年,魏村麦秆画成为新北区第四批非遗项目,王艾青说,现在,自己还管着家里的花木生意,等到再过两年,自己60岁之后,就要“退休”了,“给自己多点时间,再做些好作品出来,还要把这门手艺传给女儿呢。”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