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非遗项目 >

黄泥瓦片垒起座座家园

时间:2020-04-02 10:23来源:未知 作者:季春凤 徐培舒
74岁的老师傅居培洪在东村生活了一辈子,也当了一辈子制作瓦坯的匠人,并凭借精湛的制坯技艺成为区级非遗项目砖瓦坯制作技艺传承人。

     春日的遥观镇东村村口,鸟语叽啾,景色宜人,74岁的老师傅居培洪在东村生活了一辈子,也当了一辈子制作瓦坯的匠人,并凭借精湛的制坯技艺成为区级非遗项目砖瓦坯制作技艺传承人。随着传统的黄泥瓦渐渐被琉璃瓦所替代,这一代瓦坯匠人也淡出了历史舞台。村里剩余的砖瓦窑,见证了那段“红火”往事。

    遥观之名,来自宋时的“窑光里”,明清时,这里更是以盛产青砖薄瓦而名声鹊起的“砖瓦之乡”。“听祖辈说,东村烧制砖瓦的技艺也已经流传了近400年了,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瓦坯匠人。”居培洪告诉记者,由于制砖耗材大、成本高,东村匠人们主要制作的是黄泥瓦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东村砖瓦最闻名的时候。除了本地人,周围的无锡、靖江人都开着船来到东村批量购买黄泥瓦,回去盖房造屋。

    “我们造的不仅是瓦片,更是人们的家园。”居培洪从小就跟着家人学做瓦坯,制作瓦坯使用的是有黏性的黄泥,匠人需用泥叉捣碎黄泥,再浇上水,用脚进行人工踩踏,直至将黄泥“踏熟”,使其保持合适的黏度。将加工后的黄泥一层层垒起后,用刮坨板将不平整的地方刮平,用推弓将黄泥一层层推成片状,再将推片后的黄泥覆盖在圆形瓦罐模具的外侧,正式开始制坯。

    覆盖前,需要先将瓦罐套上一层白布并扎紧,这层白布俗称“瓦衣”。将黄泥覆盖在瓦衣之上,再次加水,推磨黄泥,使其紧紧覆盖在瓦罐上,保持平滑。接着将瓦罐与瓦衣抽离,而覆盖在瓦衣上的半干瓦片也随之截下,形成中空的“瓦洞”。

    此时,匠人将一个个瓦洞搬到太阳底下晾晒。晒干后,按照瓦洞上留下的模具纹理将瓦洞掰成四片,四块砖瓦坯便成形了。最后只需将砖瓦坯送入瓦窑中烧制,便能得到黄泥瓦片成品。

    “做瓦坯耗费很大的体力,年轻的时候我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干活了,垒黄泥时能垒到一个普通成年人的高度,这样就能制作多于他人数倍的瓦片,只有控制好加水量和手上的力道,才能事半功倍。”谈起过去,居培洪神情专注。整个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砖瓦,而他由于肯吃苦,手脚麻利,做出的瓦坯平滑光整,不易开裂,所以被推选为生产队长。一直到如今,他还是东村村南组的村民小组长。

    在家门前做瓦坯,再拿到砖瓦窑里烧制,制作瓦坯的“黄金年代”,居培洪和父母、妹妹奔忙在家和砖瓦窑之间,一年能做20万片瓦坯。“最辛苦的就是晾晒瓦洞的过程,几个人顶着大日头,跟随着阳光的方向轮流旋转、翻转着几百个瓦洞。干活热得满头大汗,男人们常常打赤膊,人也晒得像块黑炭似的。”

    跟着居培洪在东村的村头巷尾转悠,每走几百步就能见到一处砖瓦窑,翠绿的藤蔓攀附在年代久远的砖石之上,几乎要把这些砖瓦窑淹没。走进其中一个窑洞,只见洞高约十几米,上方留着一个通风的窗口,地面还堆放着许多当年遗留下来的瓦片。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青壮年们在窑洞里吆喝着烧制瓦片,再哼哧哼哧将成堆的瓦片搬运到船上,让客商拉走。

    “随着制瓦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黄泥瓦被又牢固、又厚实的平瓦所替代,平瓦的厚度用手工是无法做到完美的,必须用机器操作,因此我也去了村里的平瓦厂打工。没想到后来又出现了更漂亮的琉璃瓦,对手工的要求更低了,而我也年纪大了,便渐渐歇下来了。”居培洪指着不远处一户人家屋顶的琉璃瓦感叹道,如今已不是自己的时代,但村里留下的34个砖瓦窑却记录着老一辈人勤劳肯干的精神。如今的居培洪组建了一个戏迷团队,平日里老伙伴们聚在一起唱戏谈天,好不快意。咿呀的戏曲声越过高高的砖瓦窑,这群“封山”已久的老匠人们也迎来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