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纲的诗宫体只占一小部分。他还写有许多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乐府诗等等。如咏物诗:《咏凫》 衔苔入浅水,刷羽白沙洲。孤飞本欲去,得影更淹留。 “咏物诗”咏自然之物,在题材上与“宫体诗”不同。然而,萧纲的咏物诗同样是在“歌咏情性”的思想指导下创作的,它的情调和诗的内涵,跟宫体诗基本相同。萧纲写咏物诗通过拟人法赋予所写之“物”以女性特征的忧伤意识和情调。上述《咏凫》一诗,写“凫”面对茫茫的水面,孤独地入水“衔苔”,到水中泛白的沙洲“刷羽”。本来它深感孤独无聊,想展翅飞去。然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姑且把它作为同伴,又留了下来“淹留”。全诗描写了“凫”的一连串动作,显示了“凫”的无限深沉的孤独。这“凫”的孤独忧伤情思正就是宫中弱女忧伤情思的写照! 又如《咏萤》一诗: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腾空类星赏,拂树若花生。屏疑神火照,帘白夜珠旺。逢君拾光彩,不恡此身轻。”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萧纲在仔细观察生活(秋夜之萤)的基础上,运用工笔描摩的手法歌咏秋夜之萤。写得生动、逼真,细致精巧。这同样的咏物诗还有 《赋得入阶雨》: “细雨阶前入,洒砌复沾帷。渍花枝觉重,湿鸟羽飞迟。倘令斜日照,并欲似游丝。” 萧纲这样的诗写得不少。再如《咏雪》: “盐飞乱舞蝶,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蝶舞乱飞盐。” 这些诗写得纤细精巧,园熟流丽,令人惊叹这种写法在萧纲诗中很多,这也是一种美。在六朝乃至中国诗歌史上是应当拥有一席之地的。 萧纲诗歌值得称道的还有“边塞诗”。如《陇西行三首》、《从军行》、《雁门太守行三首》、《度关山》等。这里说一说《陇西行三首》之三:“悠悠悬旗旌,知向陇西行。减灶驱前马,衔枚进后兵。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回山时阻路,绝水亟嵇程。往年郅支服,今岁单于平。方欢凯乐盛,飞盖满西京。” 萧纲的边塞诗在齐梁文坛上比较新颖。写得雄浑激越,催人振奋。“减灶”以下四联,流畅跌宕,一气呵成,很有感染力。这是萧纲历镇荆州襄阳(当时已是南朝的西、北边陲)军旅生活的反映。 受父兄的影响,萧纲也很注意学习乐府民歌,并写了大量乐府民歌。如:《春江行》:“客行只念路,相争度京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再如《采菱曲》:“菱花落复合,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又如《采莲曲》:“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莲疏藕折香风起。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和云:采莲归,绿水好沾衣。) 乐府诗是萧纲诗歌的一部分,也是他“新变”理论的实践。明代胡应麟评论说:“简文鸟栖曲四首,奇丽精工,齐梁短古,当为绝唱(《诗薮》)。萧纲的乐府诗,措词耸听,音韵动心,思入微茫,巧穷变态。萧涤非指出:“乐府至简文,实已开晚唐李义山、温飞卿一派风格。(《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纲的乐府诗是他诗歌创作中值得称道的一部分。这些诗,与宫体诗是完全不同风格的诗。可见萧纲不是单一风格的作家和诗人。 萧纲还写有一些描写女姓的诗。如《金闺思》之一:“游子久不返,妾身当何依!日移孤影动,羞睹燕双飞。”再如《夜望单飞雁》:“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又如:《采莲曲》之一:“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露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这些小诗,内容清新健康、幽微精致,艺术手法上比兴兼施,思致曲折,而且从形式、声韵来看,都已经是合格的绝句。这对于作为一种成熟文体的唐代绝句,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