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发掘又有新的发现,专家们基本确定寺墩遗址为良渚文化的古城古国,并有内外二重城组成,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具有太湖地区早期的古城特点,是一座代表太湖古文明的遗址。对研究我国城池起源,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考古专家车广新说:“这是我国近年来考古史上,唯一可以与西安兵马俑相媲美的重大成果。” 在历史长河中,2000多年不是一个大数字。据传到南北朝时,这个杂草丛生,无人知晓的良渚古国又成了昭明太子的坟墓。南朝梁武帝即位第一年即天监元年(502),将2岁的长子萧统立为太子。公元531年时,年仅31岁的太子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昭明短短的一生中,对我国文学作过重大贡献,是一位极为罕见的文学家。 据传,昭明太子墓有多处。经了解,在安徽省宿松县纱弁山昭明分经台,萧统曾在此品析、校订佛经,回建康后遂病逝的。当地百姓感其贤德,在此立衣冠冢以示纪念。贵池秀山,为萧统封邑。生前常来此游览、读书、卒后,民间在秀山建昭明庙,并在庙侧作昭明衣冠墓,今日尚存。 昭明太子的墓究竟在哪里?1993年国家文物局主编、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作了权威的回答,典曰:“昭明太子墓,在江苏武进县郑陆乡。相传昭明太子墓,封土呈椭圆形,高20米,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80余米。”这与郑陆一带民间关于昭明太子墓的传说相一致,且载数字与寺墩的实际极为相符。据分析,昭明太子墓建在寺墩,与他信佛有关。昭明太子受其父皇的影响,笃信佛教。在寺墩东南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开法寺,他生前常到这里讲经说佛,因此,朝廷及家人对寺墩的风水比较了解,故卒后选择此地作为墓地。2007年上半年,我们惊喜地发现,昭明太子墓形似一只大乌龟,至今,龟的头部、四足轮廓清晰,20多米高的椭圆形封土实为一个大坟墩,恰好是大龟的背部。所以说,昭明太子墓是一座龟形墓葬。同年11月28日,我会同几位专家进行现场测量,这只大龟,南北长328米,东西长228米,面积74784平方米,折合115.6亩。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龟形墓,创造了世界吉尼斯记录,这是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宝贵遗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保大明江山,不再出现旁系皇帝,命军师刘伯温在全国破坏风水宝地,以消后患,昭明太子墓遭到破坏就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于是在龟颈上修建了一座庙,叫南城寺,破了这个龟墩的神灵之气。从此,龟墩就更名为寺墩,一直沿用至今。从寺墩名称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寺墩从良渚文化至齐梁王朝时,约3000年时间,为真正的良渚文化遗址保存期。公元531年起遭到破坏,成为昭明太子的坟墩,也可以叫龟墩。据调查,郑陆境内的两个乌墩、潘家桥的祝后墩,其中心位置的高度均只有3~4米,且较扁平;而寺墩形制呈龟形,又如此高大,并非良渚文化所为,而是为昭明太子修筑坟墩时,用人工堆土而成的。这也许会引起人们对此产生糊涂。专家所说寺墩是良渚古国遗址,我认为这是现代考古的结果,要不是通过考古发掘,又有谁会知道它的历史面貌呢?《中国名人胜迹大辞典》又说它是昭明太子墓,这又何尝不可呢。从良渚文化以来几千年时间中,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利用这是常有的事。由此看来,只能让良渚古国、昭明太子墓、南城寺等多个美名集于一墩了。
龟趺圆首齐梁碑
碑,这个名称,似乎并不陌生。碑,主要指墓碑和追颂先贤功德的纪念性刻石。通常我们所见的明清石碑和祠堂神龛中供奉祖宗的木质牌位的形状,基本上是相同的,都为长方形,左右切角,下有座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