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武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 时令节日也别具一格。 “七月里来七秋凉,家家户户过节忙”。是常武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俗语,说明常武地区在农历七月里的几大节日,是多么地隆重,而且十分的忙碌。 1:立秋日 农历七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一场秋雨一场凉”,是说明立秋之后,天气变化的反复无常。这天,常武地方有食西瓜的习俗。武进西南乡镇较为重视。湖塘一带近几年来,在立秋这天有吃西瓜比赛的活动,引来广大市民驻足观摩,特别是年轻人的相继参与。立秋日吃西瓜,谓小孩不生痱子,不生疖痂。戚墅堰,遥观,横林一带村民,在立秋日吃烧酒的风俗,也有地方西瓜与烧酒同吃。村民们说;这样可防夏天疟疾。 2: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被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在常武大地,民间流行着一种说法,农历七月七日晚上,看牵牛和织女相会,在葡萄架下,能偷听到他们俩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织女与牛郎相会的地方传说在鹊桥上,这天晚上,人们会看见天上有一道自茫茫的银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鹊桥所在地,而在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当,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从东汉起,开始演变成牛郎织女的故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已出现描写牛郎织女不能相聚的哀惋诗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就较为完整了,又经过后代人的不断充实,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他三个传说是:白蛇传、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帝有一个外甥女叫织女,大家称她“七仙女”,仪容美丽,心地善良。爱上了人间的董永,于是偷偷下凡,到人间与董永结为夫妻,过起了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甜蜜日子。但好景不长,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众天神将织女抓回天宫。董永身披牛皮,肩挑幼儿。追赶爱妻,眼看快要追到的时侯,王母拨出玉簪,在织女和董永之间划了一下,就出现了一道天河。董永无法跳过天河,只得在银河边上隔河相望。这事让天下所有生灵都同情这对恩爱夫妻,于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鸟儿们相约飞去搭成长桥,让他们鹊桥相会,聊聊相思之苦。 常武地区还派生出梁山泊与祝英台“七夕”相会的故事。这一天,妇女都要用瓜果,丝线,绣针,脂粉向牛郎织女遥祀,向其乞巧,乞安,乞子。年轻女子采下凤仙花捣汁涂染指甲,以乞手巧。在对等的井水、河水(常州人称鸳鸯水)中轻投绣花针,使之浮在水面,从盆底看针影以测巧,老人做巧果,以比试手巧,儿童争食巧果,晚上看七彩云,以祈聪明,开发想象力。还有少女,将蜘蛛放在镜盒里,次日开盒,若蜘蛛能在匣子内结网,便称“得巧”。 3:做中元和盂兰盆会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常州人称“过七月半”,佛教称“盂兰盆会”节,或叫“鬼节”。常武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谚语。七月半称中元节与道教和佛教都有关联,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都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所奉之神为天官,地官和水官,上元和下元分别是天官和水官的诞辰,中元是地官下凡视察民间善恶的日子,旧时,各地都建有“三官庙”“三官殿”。常州有“三官堂”,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百姓奉祀的香火一直很盛。所以道教中将七月十五作为“中元”是将它作为“地官”的赦罪之日。在这一天,常武地区所有道观都要举行斋醮(道教科仪)等活动。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