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也是佛教“盂兰盆会”首创者为南朝时出身武进万绥的梁武帝萧衍。“盂兰”二字为梵语,其意为“倒悬”,盆为置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会”的本意即为大盆贮食物,供奉诸佛,拯救饿鬼倒悬之苦。这与佛教《盂兰盆经》中说的“目莲救母”的故事有关。佛陀弟子目莲(大目犍连),其母亲生前不肯信佛,憎恨僧尼,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受苦,目莲运用法力,送饭给她吃,哪知他母亲正欲伸手拿饭的时候,咽喉里突然出火,手中饭粒变成火炭,目莲非常伤心,就去恳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的母亲生前悭贪嫉妒,损人利己,恶业深重,如果要救她,必须仰仗十方僧众的德力。可在七月十五日,广设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的余饭,送给你母亲,她就能吃食了,并可脱苦超升。目莲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果然他的母亲得到饭食,脱离了苦海。 此后目莲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至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认为此乃教人行孝,于是每年七月十五日,大开斋延,供养十方众憎,借报过去现在父母生养深恩。以后目莲救母又被编成民间戏剧,广泛宣传,盂兰盆供成为民间传统的孝亲节日了。旧时,常武地区各大小寺庙,都在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的佛事活动,常州天宁禅寺将举行诵经法会及水陆道场,放焰口等宗教活动。进入二十世纪,每年的七月半,常州天宁寺水陆道场还是香火鼎盛,久经不衰。 4:结鬼缘和吃茄饼 传说七月十四日,阴曹地府狱门大开,将新老鬼魂放出监外,这天如下雨,乡人称放鬼监雨。阳上有祀者,即回家接受子孙的祭奠,阳上无嗣无家可归者,有公众供养,或有寺庙道观设祭,佛道做法事“普渡”,毋使孤魂野鬼游荡为害。十五日夜晚,乡人用纸钱,锡箔在屋前房后、路口、桥头、码头等附近焚化,乡人称舍钱粮给孤魂野鬼,俗称“结鬼缘”。各寺庙憎道设祭拜忏、打醮、向孤魂野鬼施食、焚香宝塔、诵经放焰口、佛教信众坐夜念佛,一派繁忙景象。中元节吃茄饼习俗流传很广,传说野鬼会躲藏在茄棵下,人们为了不让野鬼作祟,便将茄棵拨掉,采摘下来的茄子一时吃不完,就拿来做成茄饼,一是用来祭祀,二是将茄饼赠亲友,这就是七月半吃茄饼的由来。此外,在河边,还有放河灯的习俗,将蚌壳注上油,放上灯草,点燃后放在河面上,随风飘去,寄托着活着人对死亡人(鬼)的思绪。传说为斋水中野鬼,此项活动现在也很盛行。 5:地藏节烧狗屎香 农历七月三十,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王菩萨诞辰日。地藏受佛祖释迦牟尼嘱托,在释迦牟尼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世之前,担当起教化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人)的任务。地藏曾发下佛教五大宏愿:一是孝道,即孝顺父母和超荐父母;让父母灵魂早早超渡。二是为众生担荷一切苦难;三是满足众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四是怯除疾病;五是度尽地狱众生,不然“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的这些主张,被当时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每到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生日,地藏菩萨享祀十分丰盛。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己房前屋后或大门的台阶上点香焚烛,称为地藏灯,并插上棒香,称为地藏香,常州人也称插“九四香”或“狗屎香”。地藏香本来是用来祭祀地藏菩萨的,为什么俗名叫“九四香”或“狗屎香”。据说是常州人为纪念吴王张士诚有关。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起兵反元,定都故苏,(今苏州)自称吴王,控制了太湖流域地区。期间,曾惠政江南人民,一度较得民心,所以在其被朱元璋打败,在撤出常州时,却逢暗星夜,伸手不见五指,老百姓怕其迷路,沿路插地藏香,为其部队引路。也有说张士诚在在金陵自缢身亡后,消息传到常州,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三十,常州老百姓为纪念他,才遍地插地藏香。因张士诚小名“九四”故地藏香被称“九四香”。“九四香”用木屑拌油灰做成,焚烧后香灰极象狗屎,故人们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后来就把这种香叫做了“狗屎香”。又引申出常州人的一句俗语;叫“前世烧则狗屎香得”,其意思是两人情投意合,感情诚笃。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