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文史研究 >

《明末郑鄤研究(书稿)》连载(1)

时间:2019-05-29 10:48来源:未知 作者:郑燮贤
武进横林郑氏家族源自浦江郑义门。元末浦江有名郑深者,字仲几、号浚常,长期游学京师,官至奉训大夫佥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事。郑深学问精深,在上层社会交游甚广

第一章:武进横林郑氏家族

 

一、入常始祖郑榡

武进横林郑氏家族源自浦江郑义门。元末浦江有名郑深者,字仲几、号浚常,长期游学京师,官至奉训大夫佥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事。郑深学问精深,在上层社会交游甚广,他被太师脱脱聘为其子哈喇章的老师。皇太子到脱脱家听过郑深讲解的《孝经》,询问了浦江郑氏世代同居之事,认为是祥瑞,亲书“麟凤”大字赞美。郑深南归为母亲祝寿时,皇太子“复赐‘眉寿’二大字令持归,以为亲荣”[1]

“浦江郑氏自宋建炎初年郑绮、郑缊兄弟倡同居始,延续至元、明,共历三朝三百三十余载,垂一十五世,创造了‘九世同居,食指三千’的奇迹”[2]。明洪武二十三年,家长郑濂晋见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一段佳话:

朱说:“你家累世同居,人敦孝义,看来天下只有你一家。”随即亲书“孝义家”三字以赐。先书“孝”字上部土字,“墨尚淡即住笔,仍命俟墨浓”才书下部子字,事毕朱吟道:“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3]

明初名臣宋濂年少时曾与郑深为同学,在郑深死后为其撰写墓志铭,对郑深作出如下评价:

君眉目疏豁,躯干魁梧,虽沉敏多智数,秉心慈恕,而一以正裁之。人未出言,已能窥测其肺肠,故周旋南北间,鲜有偾事。颇以师道自任,授经宣文阁中,皆勋戚大臣之子。孜孜以开物成务,日迪导之,学成而仕,蔚为名臣。与人交,不以势之崇卑而贰其心。在朝公卿大夫,无不敬爱。若君者,可谓奇伟不凡之士矣。[4]

郑深在元朝虽然未为高官而主要作幕僚,但其学问渊博,道德高尚,以师道自任,教育有方,人人敬爱。故而郑深在浦江家族史上以名臣著称。

却说郑深南归为母亲祝寿,把长子郑樾和次子郑榡留在了京师,可他自己却病逝于杭州。郑樾、郑榡闻知噩耗,南下奔丧。但因战乱江浙道路不通,于是在常州府城迎春桥暂时居住。后来回家葬父,事毕仍旧来到常州居住。

由于出生于京师,且长期生活在京师,这可能是郑樾、郑榡兄弟在葬父以后没有回归浦江而选择定居常州的原因之一。为了渡江,兄弟俩拿了外家解氏的姓户帖,因此他们冒姓了解。郑榡后来恢复了郑姓。这就是武进横林郑氏的起源,郑榡是横林郑氏的始迁祖。

郑榡(1359-1406),字君瑞,别号如之,“生于京,幼失乳餔,颖敏过人,甫数岁能通经史,其叔父温州路总管泳尤钟爱之”[5]。定居常州以后,他的学问远近闻名,当时的名流都很佩服他。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以后下诏求贤,县官赞扬郑榡的贤能,于是把他推荐给朝廷。但是郑榡坚辞不就,为躲避举荐,干脆迁徙到东郊横林居住,从此足迹不进入城市,和兄长琴、书自乐,一派隐士风度。

郑榡除了“弃富贵若浮云”,还有一个特点是对兄长特别敬重,“事兄若事父,兄有所命,必改容侍立,即怨之莫敢应声”[6]

郑榡生于元代至正十九年三月十三日,卒于明永乐四年五月初三日,安葬在横林冈头村(位于现今江村村范围),原配缪氏是江阴世家,他们育有郑智、郑昭、郑旸三子及二女。

横林郑氏从郑榡起传到郑鄤是第九代,期间家族的人员不断增加,在横林的影响也逐步扩大,然后成为横林的望族,其中不乏值得书写的人员和事迹。

 

二、郑氏家族在横林的发展

自郑榡迁居横林以后,他的次子郑昭是横林郑氏中举的第一人。郑昭是永乐癸卯乡试的第十一名,但是他到北京参加两次会试都没有及第,病逝于北京,年仅三十岁。同乡人刑部左侍郎段民在为其写的墓志铭中发出感慨:“君以英睿之才发身科目,天啬其寿而不得远大其志以用于世,盖不能不寄慨于斯文也。”[7]

郑昭的儿子郑璿和郑瑺闻名于横林及武进,倒不是因为科举,而是他们的义举。郑鄤所写“吾郑自国初来,……代有令闻。邑乘所载输粟振饥,皆自吴运至秦晋诸边,累累不可胜纪”[8],说的就是郑璿、郑瑺兄弟赈灾之事。

成化八年吏部、户部下达南直隶省公文,奉旨授予两兄弟承事郎正七品散官,“该地抚按着府县有司建‘崇义坊’于里,可旌其门曰‘两河慕德’以示褒赏,敕谕知道”[9]

郑瑺的儿子郑世冕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大灾之年继续捐款赈灾,弘治十二年又有敕命下达,在横林“再建‘世德坊’,垂之永久”[10]

根据家谱记载,郑瑺赈灾输粟四万石,郑世冕则捐银三万两。可见横林郑氏此时家境殷实,急公好义,故而两次受到朝廷表彰。

以受到敕命表彰和授予散官为契机,郑氏家族渐次有人进入官场,不过都是小官吏,尚未有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者。

世冕的三个儿子都是国子监监生,次子郑任镇江卫指挥同知,是个武职。

 

三、从郑溱到郑邦煜

世冕的第三子郑溱,字时济,号古林,是郑鄤的高祖。经过铨选他被派去做江西布政司都事,这是幕僚性质的从七品小官。郑溱辞职了。有两个人为郑溱归隐写了序,一个是方献夫,另一个是姚涞。姚涞在序中记录了途径常州访问郑溱的情况,对他称赞有加:“往岁北行,道常之横林,郑君时济以上舍家居,余过而访焉。君沉雅有度,行孚乡闾,而又贲之以文,出之以礼。及与之语,则皆忧世匡时之说也。”[11]

看来,郑溱是一个有志于世而未能用于世的士人。他和姚涞的对话表达他旷达的心情:“奚必吏之用哉!图书吾簿书也,渔樵吾僚友也,吟弄吾征科也,稼穑吾廪禄也,篮舆吾车驷也。吾役志于内,固未为无所用也。”[12]

郑鄤有一篇文章写到郑溱捐赠横林接待寺大铁香炉的事情。“嘉靖十年正月,信官郑溱同室赵氏,男松、柏、梓、楠发心铸造接待寺佛殿大铁香炉一座。越一百有四年……同发心重铸……而玄孙鄤为翰林院庶吉士,系之以铭。”[13] 郑氏家族两次捐赠接待寺大铁香炉,所以接待寺是横林地区与郑氏家族有关的遗址之一。

郑溱生前营造他的寿穴花费了数千两银子,家谱上称 “在横林镇之西二三里,名之曰‘寿山’,来龙秀丽,规制宏敞”[14],后来郑鄤也安葬在这里。寿山坟和郑鄤墓是横林地区与郑氏有关的仅存遗迹,该处现今属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前杨村地界。

郑溱的第三子郑梓,字伯良,号野洲,也是太学生,任光禄寺录事。他“性耽风雅,有山水诗酒之癖,著《香玉斋集》行世”[15]

郑梓喜欢交游,常年居住北京。郑鄤的父亲郑振先写道:“野洲翁客京师三十年,邸费不赀家尽落,府君破嗣产供亿靡所靳。”[16] 郑鄤则写道:“少值家落多外侮,太封翁日拮据门户。”[17]

可见,郑氏家族因两代交游广泛,虽然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但是家庭境况已经大不如前,重振门户的责任落到了郑鄤的祖父太封翁郑邦煜肩上。

郑鄤的祖父名邦煜,字文行,号云石。邦煜是郑梓的第二子,由于郑梓之兄郑柏早亡无子,邦煜才出生三天,就被郑柏遗孀周氏抱养作嗣子。

邦煜十八岁时成为县学的生员,但是后来两次参加乡试未能中式,于是放弃科举,一意培养自己的儿子读书。他的努力果然结出丰硕成果,三个儿子有两个中了进士。

郑振先写道:“余童丱时见府君戴星而出,丙夜未及归。日劻于公私粮里之役,窘累不少休,以期间攻诗书。”[18]从中可以看出邦煜青年时劳作辛勤,也可见当时乡间徭役繁重之一斑。

郑振先成举人后,他们家按规定免去劳役。邦煜告诫家人:“吾家世苦徭里累,今而后幸以国恩免矣,戒宗人及子姓必无逋公赋。”[19]

邦煜因为两个儿子当官,三次受到诰封,先被封嘉兴县令,再封承德郎兵部武选司主事,后又被封为奉直大夫河南开封府许州知州。但是他保持着十分谨慎、低调的姿态,给他的官服他除了谒墓之外从不穿戴,“有司肃宾筵者三,终不一赴”[20]。状元文震孟说:“大儒钱启新先生恒谓‘事必有法,物必有程’,如云石公则封翁之程法已矣。”[21]

就在郑鄤考取进士而且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公且喜且戒,谓吾家三十年三登甲第,今复清华弥贵矣,盈虚之数可无深念乎”[22],可见邦煜对家族的兴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邦煜在家族内,十分重情分而轻钱财,长兄死得早,两个弟弟寿命也不长,“遗未嫁之女、襁褓之子若而人,府君视不异己出,为治装,为授室,为营生计,殁者为营葬,皆府君一人仔肩,以故先世素封之业无复存者”[23]。这是郑振先为他父亲写行状时的叙述。

邦煜还为他的嗣母做了一件大事,为她请建旌节牌坊,这在古代是烈女的极高荣誉。“封武部邦煜郑公为其嗣母周孺人,辛勤请当路,诸生同词举者二百七十有一人,侍御郭公檄道郡核者再,复得如请,奉诏建坊里门。于是人知节之荣,且叹封公之能子也”[24]

郑邦煜个性豁达,为人善良,辛勤克己,淡泊名利。虽然个人科举未能成功,但教子有方,终能光大门户。难能可贵的是三获诰封而谦虚自持,故能赢得乡里赞誉,即使如孙慎行这样不轻易赞许别人的高官名流,为其七十寿辰而不吝笔墨,撰写《云石郑封翁七十寿序》[25]

 

四、郑振先与郑振光兄弟

(一)郑振先

郑鄤的父亲郑振先,字太初,号彖斋,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生于隆庆六年,卒于崇祯元年,享年五十七岁。他是邦煜的第二子,兄振元,弟振光。

振先妻吴氏,为翰林院检讨吴可行之女。有子四人,郑鄤、郑郏、郑郲(庶出)、郑郿,女七人。

振先与妻子的婚姻带有一定传奇色彩。郑鄤写道,其父“九岁能文,时吾外祖后庵翁择婿,府君年十一就面试,翁命题三,援笔立成,遂以吾母字焉,至今邑所传吴太史择婿佳话也。”[26]

如果仔细推究,吴、郑两家在上代有着渊源。吴氏的祖父吴性还未做官时设馆授徒,教过郑家的子弟,他还为郑鄤的高祖母赵孺人写过墓志铭,两家也算世交,并非素不相识而贸然许婚。

振先的少年时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郑鄤写到他们家当时的情况,“太封翁日拮据门户,董宜人则尽脱簪珥奉节妇姑欢。遭戊子岁大祲,死者相枕藉,府君手一卷于尸陀林中,日一糜而已”[27]

凭借聪敏的天资和艰苦的努力,郑振先成为横林郑氏家族中第一个成进士做官的人,即使在当时的横林里,他也是第一个。

郑振先的官场生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浙江当了七年嘉兴县令,第二阶段则是在京城的工部、兵部和礼部任职,都是六品主事。

振先在嘉兴的政绩可圈可点,县志把他列入名宦。《嘉兴县志》有记载:

郑振先,字太初,武进人,万历进士。宰嘉兴年甚少,驭下严,胥徒市魁惴惴守功令。经理赋法,酌北运之宜,条上四款。一曰“议改派”,二曰“议抵给”,三曰“议供应”,四曰“议捐解”,无不曲中事款,民困以苏。建常平二仓以供存救。时有豪民匿赋者,廉得其实,戍其人而没其田,以实仓赡学。会大祲,驾小舫,历村落,问民疾苦,发滞谷万斛,民得更生。更设仁文书院,置义田,以兴起斯文为己任。[28]

从上可以看出,振先为政有几个特点:一是重视民生,二是作风深入,三是敢于打击豪强,四是复兴当地文化。他的政绩源于勇于任事的个性和较强的行政能力。

郑振先在嘉兴的政绩,获得了上司和当地百姓及地方士绅的认可,尤其得到嘉兴读书人的交口赞誉。在他的严格管理和谆谆诱导之下,嘉兴县的生员中举的人数大有增加,士子们因而显得欢欣鼓舞。

振先三十岁生日的那天,一群士子想去为他祝寿,但是被拦在县衙门外,于是他们找到当地士绅、郑振先的同年进士贺灿然,贺灿然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让他们送去县衙,里面这样描述:

嘉平月之廿有八日,为侯揽揆辰,诸文学辈冠衿错于门,将进而效冈陵之祝,乃阍者受侯戒谢勿内。则相与退而造余请焉,曰:“古之为寿者,不惟其齿惟其德,《诗》所称岂弟、乐只诸篇可概见已。子之与父母也,弟子之与师也,岁称觞焉,奚必耆颐耄耋哉!侯民之父母而士之师也,父母亲而师尊也,亲之尊之,即三秩而称千秋之觞,讵曰不宜?愿乞子一言先之。”[29]

郑振先因为在嘉兴的政绩被提拔为工部主事,但是他在北京的四年,却调了三个部门。从工部营缮司到兵部武选司,再到礼部仪制司,从他的书信和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这样的清闲职务感到十分无奈。

万历三十六年,他上《直发古今第一权奸疏》,指责当朝权贵朱赓有十二大罪。这在沉闷的政治气候下,像是响起一声惊雷。郑振先认为这是为国建言的壮烈义举,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他说他虽不是言官,但是乱贼人人可诛,现今忠义之臣不少,我愿意做前驱。

《直发古今第一权奸疏》用犀利的笔法指责首辅朱赓是“古今第一权奸”,说他贯彻前任首辅沈一贯的路线,“以避权而擅权,以擅权为无权,屈曲迂互,层层玲珑,层层幽秘,朝野疑而不可知,知而不可言”,说他们这样做比历史上专权的奸臣更为阴险,更难识破,称他们的恶劣手法“灯灯相续”,“薪薪无穷”[30]

对于振先的上疏,朝臣中有不同看法。

身为辅臣的叶向高认为郑振先和几个言官搞在一起是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31] 而东林的党魁顾宪成则对此持赞赏的态度,认为是给当权者的“顶门一针”,“吾辈林壑间复增一畏友,诚可喜耳”[32]。昆党的头面人物顾天埈是振先的密友,据说郑的奏疏是和顾密谋的结果,他称“太初之疏,近代未有之昌言;太初之黜,近代未有之异事;则太初者,近代未有之烈丈夫也”[33]

如果单从党争角度来看郑振先的上疏,显然很难解释清楚这个事件。因为郑振先所反对的是朱赓继续执行沈一贯的路线,沈一贯是浙党。赞扬他上疏的顾宪成是东林党党魁,而身为东林重要成员的叶向高却对郑振先很有非议。顾天埈则是昆党。这只能说明当时朝政的混乱,也说明所谓各党之间并无森严的壁垒。

郑振先死后,崇祀武进乡贤祠。《光绪武进阳湖县志》(以下简称《武进阳湖县志》)在郑振先的传记中主要提到弹劾朱赓,而对嘉兴的政绩只字未提。由此两点看,地方上对他上疏弹劾朱赓一事,总体持肯定的态度。

郑振先为上疏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他被贬五级到永宁任宣抚司经历,后在京察中被免职,从此退居林泉,度过晚年。

郑振先的乡居生活长达二十年,主要在家修居士,在禅隐中度过余生。他在常州城内和横林创建了三个庵,最有名的是太初庵。这是他把在青果巷购买的宅子舍宅而成,后人就以他的字“太初”来命名。《武进阳湖县志》有极简单的记载:“太初庵,在祠山庙西,明天启间建。”[34] 太初庵后来又成为青果巷内一条小弄的名称,1995年拆迁时地名消失。

我曾经想象,舍宅为太初庵的房子有多少间。后来有幸看到罕见的《郑太初遗稿》抄本,里面详细记载,舍宅的房屋包括“前后厅堂、大小楼房上下及从屋,通计一百单八间”[35],好大的规模!

郑振先创建的另一个庵叫浮梁庵,地点在横林北文魁巷。建庵时河中飘来一根大木,打捞上来用作房梁,所以取名浮梁庵。院中有银杏两株,高十余丈,苍翠可观。

在横林还有一个庵也是郑振先所建,起初名两圣庵,被郑鄤的幼子郑兢改名三圣庵。横林郑氏曾想把该庵改作纪念郑振先的专祠,但是未能如愿。

郑振先热衷建庵的举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横林郑氏家族饭僧的传统自郑溱开始,振先认真履行先世遗愿。其二,他原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之心,革职罢官后转入到禅隐中来。其三,这与当时吴地士大夫喜欢谈禅参佛的风气也有一定关系。

振先迷恋佛教之深,当然亦有其负面作用。汤修业在《郑峚阳冤狱辨》中说,“太初盛名被废,归而逃禅。当时学仙学佛,与一切左道惑众者辐辏其门,四海之谤亦纷纷而起,此召祸之道二也”[36]

对于汤修业此说,亦有值得商榷之处。谤言之起郑鄤亦曾谈及,认为“盖图宅者为之”[37]。至于“与一切左道惑众者辐辏其门”,未免夸大其词。如若果真如此,当局与地方士绅也不会容其死后入祀乡贤祠。大概因为后来郑鄤得祸,其父的信佛行为亦被很大程度地夸张传说了。

虽然郑振先的官场生涯很短,但是他在嘉兴的政绩值得称道,获得众口赞誉,无疑是其人生的闪光时段。

(二)郑振元

郑振元是振先的大哥,郑鄤的伯父。他是国子监的监生,但终其一生几次参加乡试未能中举,只是得到副榜。所以对他的事情家谱极少记载。

最受到关注的一件事情是,崇祯十二年郑鄤案件的最后一次会审,郑振元作为证人也到了北京。《峚阳草堂文集》的附录有一篇题名《嫡伯郑振元辨冤揭》,可惜这篇文章已经散佚,但是说明振元认为其侄郑鄤不存在杖母问题。

郑鄤在初入狱时写的《痛沥奇冤疏》也提到郑振元,“臣母自有胞兄吴宗因,臣父亦自有胞兄郑振元,皆近八十老人,现在家乡,今本宗与亲嫡俱无间言”[38],意思是问问他们两位嫡亲长辈就知道真相了。

(三)郑振光

郑振光是振先之弟,郑鄤之叔,字明初,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振光初任河南颖昌县令,擢许州知州,治绩举两河(河北、河南)卓异第一。他的政绩在《许州郑公创修文明塔记》里面有较详细的记载。

毗陵郑大夫守许州,唯节用爱人为先务。疏白龙、古城等河为堤,时其钟泄而田不患涝;召流徙归业,给之牛、种,治屋以居,而地不患荒;雨雪愆期,贬食卑服祷祠,糜神不举,而岁不患侵;厩传募役无觭征,富人赋金粟者权量无溢黍累,输解者皆官为僦费,而敛不患苛;夙兴夜寐,庭无留牍,人人得纳款自尽,折狱明允,强暴无敢以私挠,而事不患格,情不患壅。  

曰:“民可教也,矧士乃民之秀者乎?”月朔与乡校士若邑大夫贤者谈经论道,而程督制艺,品第其上下,衣食其贫乏,褒劳其俊异,即童子课之如诸生,诸属邑若邻国,子弟负笈从者如云矣。学宫殿庑,斋舍桥门,久而圮剥,捐其俸新之,巍然焕然,藏修息游,耳目心志日趋于高明光大。

而相地者言:“许东南势下,西南石梁陂陀,若厌其上,于形法非宜。”诸生亦群进说:“须建塔则可。”大夫曰:“苟有利于州,吾何所爱?第惧劳民。”民曰:“大夫为吾许百世利,敢不敬应。”而诸苦厩置者赖大夫力以苏,首捐二百金从事,诸生以学田所入若干,大夫复以其月俸(与金矢之羡益之。请于上官,咸报可。乙卯春王正月经始,越八月告成。[39]

这段内容不仅叙述了郑振光治理许州的情况,诸如治理水患、召民垦荒、改革驿马、断狱公平等等事项,而且反应了他复兴许州文化做出的努力,以及文明塔的创建过程。今许昌文明塔又称文峰塔,为明代河南砖塔之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光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但是他体质素来很差,超负荷的工作使他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五岁。

郑鄤的同年进士陈仁锡对郑振光有所描述:

愚尝同宿善果寺,方盛夏,见明初不帐不扇,状如苦僧。及与之商生民、筹家国,毅然烈于色,即发肤可捐。明初果大有声于许。天不假之年,使我搔首问青天,恨不得揭肝胆悬其墓,挂剑奚足道哉![40]

陈仁锡这段文字,虽然只有短短七十多字,却把郑振光个人生活十分俭朴,对百姓对国家极端忠诚的形象,活脱脱地显示出来。陈仁锡个人对明初的敬仰之情,亦挥洒得淋漓尽致。

横林郑氏家族自郑振先成进士后,郑振光、郑鄤相继科举入仕,三十年间三进士,郑鄤且进入翰林院,可谓清华弥贵。然则只是短暂的辉煌,郑振先和郑振光都带有悲剧色彩,振先建言被谪,废居林泉,振光英年早逝,客死他乡。郑鄤则蒙恶名而惨死,更是莫大的悲剧。横林郑氏之兴衰,令人扼腕叹息。

 

五、郑鄤之后的横林郑氏

郑鄤之死是横林郑氏家族的极大不幸。

明亡后郑鄤族弟郑郊殉国,使郑氏再受打击。郑郊在朱大典家任塾师,清兵攻破金华,朱大典自焚,郑郊被俘,他拒绝劝降、不屈被杀。

有清一代,横林郑氏家族吸取前代惨痛教训,视科举为危途,或耕而不读,或读而不参加科考。

清初郑氏家族的衰微状况,从郑郊的弟弟郑祁和郑鄤的幼子郑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一斑。

祁忆六十九岁壬戌年,一日偶与鲁庵(郑兢的号)侄谈及宗事,因叹曰:“吾宗一经丧乱,遂各离居。家世之式微,人心之涣散,未有如今日之甚者。欲振起而联属之,其惟修谱乎?”鲁庵侄乃跃然起曰:“此余素心也,叔言及之,敢不惟命?事在今日,无容缓也!”[41]

虽然郑祁、郑兢等人力图振兴家族,但在有清三百年中,横林郑氏近乎无闻,直到清末方渐出名人。

 

首先需要提到的是郑鄤后裔郑国栋,他是晚清秀才,府县考试均名列第一。民国后出任津浦路文员,再到湖北省教育厅担任秘书。他重印了郑鄤的《峚阳草堂集》,且请常州乡贤钱名山为郑鄤墓书写墓碑“明太史郑峚阳先生之墓”,但他想为郑鄤建立专祠的愿望未能实现。在郑鄤研究史上,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郑鄤的传世著作为《峚阳草堂文集》十六卷和《峚阳草堂诗集》二十卷,文集和诗集合在一起刻印的,所以《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合称其为《峚阳草堂集》,认为已经散佚。其实郑氏家族保有藏本,但在避太平天国战乱时遗失部分。民国以后郑国栋遍访平津齐鲁等地图书馆,未能找到全本。后得知武进乡贤钱名山偶得全书,国栋向钱先生借抄,重新刊印。钱名山为封面题签时书“峚阳全集”,国栋在跋文中则写“先太史草堂集”[42]

郑国栋所刻印的郑鄤著作,被国内一些图书馆收藏,成为现代学者研究郑鄤的主要参考资料。图书馆编目一般称其为“峚阳草堂文集 十六卷 附一卷 诗集二十卷”,“郑国栋木活字版,民国本”。《四库禁毁书丛刊》将其收入集部第126册。有的网络将其制成电子版,称《峚阳草堂诗文集》[43]。可见郑国栋重新刻印郑鄤著作,对于文献保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横林郑裔有居住在常州郡城者,名郑鸿瑞,字士敬,清光绪己卯乡试考中举人,丙戌会试后大挑一等,分发河南出任知县,颇有政绩,被称“豫省第一循吏”。民国以后,韩国钧出任江苏巡抚,韩和郑鸿瑞是乡试同年,知其才干,推荐出任无锡、江阴等地税务所长,再荐发往河南出任道尹,到京后被任命为安徽财政厅长。鸿瑞任厅长未及三年,辞职回乡,因旧居狭隘买新屋移居苏州。民国十二年郑鸿瑞病卒,韩国钧为他撰写了纪念文章[44]

 

今日横林郑氏后裔分布之地域较广,聚居之地除了横林镇之外,有遥观、横山桥、焦溪、坂上等乡镇,亦有常州市区,以及行政地域隶属于无锡的玉祁、杨市等地。2014年由遥观郑姓发起,上述各地共同参与重修族谱,历时两年完成,于2016413日在横林镇江村举行了颁谱仪式,距上次郑国栋参加的修谱相隔八十六年。江村原名冈头村,是横林郑氏始祖郑榡安息之处。横林本地族人倡议重修郑鄤墓地,刻石《重修先太史峚阳公墓记》立于郑鄤墓地之侧。

 


[1] 宋濂:《元故江东佥宪仲几郑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赐逸堂)》卷五,第7页,2016年续修。以下简称《郑氏宗谱》。

[2] 毛佩琦:《重刊麟溪集序》,2011年十二月三十日。见《麟溪集》一,西泠印社出版社,壬辰仲春郑氏校勘。

[3] 毛策:《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第76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宋濂:《元故江东佥宪仲几郑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7页。

[5] 唐复:《明故君瑞郑先生同配缪孺人合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7页。

[6] 唐复:《明故君瑞郑先生同配缪孺人合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8页。

[7] 段民:《乡进士克明郑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22页。

[8] 郑鄤:《亡考彖斋府君行状》,见《峚阳草堂文集》卷十四,页二,郑国栋木活字版,1932年。又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6册第448页(以下简写如:集126-44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9] 《郑氏宗谱》卷二·诰命,第69页。

[10] 《郑氏宗谱》卷二·诰命,第72页。

[11] 姚涞:《送古林拜江藩幕僚投牒归隐序》,见《郑氏宗谱》卷四,第5-6页。

[12] 姚涞:《送古林拜江藩幕僚投牒归隐序》,见《郑氏宗谱》卷四,第6-7页。

[13] 郑鄤:《接待寺香炉铭》,见《峚阳草堂文集》卷十,页十五。集126-423

[14]见《郑氏宗谱》卷七·坟墓考,第78页。

[15] 见《郑氏宗谱》卷七 历代世表,第90页。

[16] 郑振先:《先考云石府君行状》,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22页。

[17] 郑鄤:《亡考彖斋府君行状》,见《峚阳草堂文集》卷十四。页二。集126-448

[18] 郑振先:《先考云石府君行状》,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23页。

[19] 郑振先:《先考云石府君行状》,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24页。

[20] 文震孟:《封翁云石郑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61页。

[21] 文震孟:《封翁云石郑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62页。

[22] 文震孟:《封翁云石郑公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60页。

[23] 郑振先:《先考云石府君行状》,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23页。

[24] 孙慎行:《诏旌节妇郑母周孺人墓志铭》,见《郑氏宗谱》卷五,第77页。

[25] 参见《郑氏宗谱》卷四,第13-15页。

[26] 郑鄤:《亡考彖斋府君行状》,见《峚阳草堂文集》卷十四,页一、页二。集126-448

[27] 郑鄤:《亡考彖斋府君行状》,见《峚阳草堂文集》卷十四,页二。集126-448

[28] 光绪《嘉兴县志》卷十八·名宦,页二十。

[29] 贺灿然:《赠太初先生寿序》,见《郑氏宗谱》卷四,第41页。

[30] 郑振先:《直发古今第一权奸疏》,见吴亮编:《万历疏钞》卷十八·发奸。

[31] 参见 叶向高:《籧编》卷二。

[32]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四·书三。

[33] 顾天埈:《郑母董宜人传》见《顾太史文集》卷四。又见《郑氏宗谱》卷三,第74页。

[34] 《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九·寺观。

[35] 郑振先:《延请西竺大士开立善世道场文疏》,见南京博物院收藏《郑太初遗稿》抄本。

[36] 汤修业:《郑峚阳冤狱辨三》,见《峚阳草堂文集》·附,页二十四。集126-512

[37] 郑鄤:《天山自叙年谱》,见《峚阳草堂文集》卷十六,页八。集126-483

[38] 郑鄤:《痛沥奇冤疏》,见《峚阳草堂文集》卷一,页四。集126-320

[39] 李维桢:《许州郑公创修文明塔记》,见康熙《许州志》卷十四·记,页二。

[40] 陈仁锡:《封公云石郑太翁传》,见《郑氏宗谱》卷三,第34-35页。

[41] 郑祁:《菊庵公自述》,见《郑氏宗谱》卷五,第171页。

[42] 封面题签见常州市图书馆等馆藏本,载体为八本,文集四本、诗集四本,郑国栋跋位于诗集之后。

[43] 本书将郑鄤的文集和诗集合称为《峚阳草堂集》,分别叙述时则称为《峚阳草堂文集》或《峚阳草堂诗集》,版本则写作“郑国栋木活字,1932年”。

[44] 参见《郑氏宗谱》卷三第173-180页,史悠瑞:《士敬亲家家传》,第181页,韩国钧:《士敬同年弟赞》。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