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文学探子”高晓声

时间:2013-06-08 09:59来源:未知 作者:沈成嵩
1980年8月,大伏,应新华社《半月谈》编辑部的稿约,我专程从金坛赶到常州高晓声的住所,采访被当时文坛誉为“江南赵树理”、和农民穿着打扮一点没有两样的这位农民作家。

 

 

        1980年8月,大伏,应新华社《半月谈》编辑部的稿约,我专程从金坛赶到常州高晓声的住所,采访被当时文坛誉为“江南赵树理”、和农民穿着打扮一点没有两样的这位农民作家。

  他正在吃晚饭,一面咪着老酒,一面接受我的采访。他说:“你们发在上海《文学报》上的文章,我见到了,农民朋友把我这个‘作家’称为‘竹匠’一点不错,我在乡下是会编竹篮、簸箕的,也算是半个‘竹匠’。”

  高晓声于当年6月,曾带领省内外20多位农村题材短篇小说作家访问金坛农村。他们目睹了农村第一次改革所发生的巨变,访问了由“穷神”变为“财神”的“万元户”,听到了“光棍村”“老光棍”3年来储了谷子、存了票子、盖了房子、讨了娘子、生了孩子“五子登科”的现场介绍……当晚,我就向《上海文学报》、北京《光明日报》发了《农村热浪扑面来》的通讯,很快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老高说,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仅在敲科技的大门,也在敲文学艺术的大门。一方面,农村里有大批文学爱好者,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好小说、好戏剧、好电影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这些文学爱好者也会自己动笔,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成为新一代的马烽、刘绍棠、李准、赵树理,并希望超越他们,也一定能超越他们。

  当我告诉他,金坛县城东乡党委书记常挺方在上党课时读《陈奂生进城》、《李顺大造屋》,一位生产队长当场就说:“日鬼得,这位作家没到我们村里来过啊,农民中这些活灵活现的事怎么给他‘探’去的呢?”老高当场就将一口酒笑得喷了出来,忙说:“我高晓声成了‘文学探子’了,这倒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新词条,我愿意接受金坛农民封给我的这顶‘桂冠’!”高晓声的作品就是这样深深打动着农民的心。

  老高说:“作家缺乏生活,就像农民种田缺水、缺肥一样,天大的本事也是兜不拢的。”“不过,我下乡当农民,不是为了当作家、写小说,而是为了活命,不得不多学几行,但却使我获得了意外。”

  根据这次采访,我赶写了《植根于锦绣江南的沃土中》,很快被1980年第20期《半月谈》采用,并被新华社评为年度好稿。

  当时,《半月谈》在国内发行超过500万份,是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这也给高晓声带来了麻烦,在两三个月内,他就收到了三四百封读者来信,有向他取经的,有向他要书的,有写了文章要请他修改的,有请他题字的,还有许多“红领巾”给老高寄来了“蝴蝶”、“贝壳”等生物标本……1981年春天,当我去南京给他送新茶时,老高苦笑着说:“老沈啊,我可给你害苦啦,省作协专门帮我找了两位小青年看信,装信!”“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报道我的文章中,从来也没有哪一篇有《半月谈》这样影响大,也确实在这些来信中,发现了一些很有培养前途的文学青年。”

  《金坛日报》创刊后,我和高老的交往就更多了。1996年5月,他在李怀中先生陪同下专程来到报社,就如何办好县报副刊谈了自己的意见,并为《金坛日报》写了“讲真话,写真文,寄真情”的题词,并先后给我们写来了《土结疙瘩》、《茹毛饮血》、《大象啊大象》、《银耳》、《蚕宝宝》等五六篇美文。就在他逝世的那年春天,还给我寄来两篇随笔。

  有一年春天,当我专程为他送新茶时,他笑着说:“我在写给你的便签上加了密码,你破译出来了?”我说:“你在春天来了四个字下面加了着重号,我就知道老高要吃金坛的茶叶了。”讲完两人都哈哈大笑。当我问起他的身体时,他说:“不要紧,我高晓声命大福大,阎王爷几次要套我去,都没套成,五殿阎罗不统一,五股绳合不到一起。”他说得那么幽默有趣,想不到一年后竟仙逝他乡。

  高老虽然离开了大运河,离开了江南水乡,但他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将永远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