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哪个城啊?”这个人又问。 陈奂生回答:“上九洲食品城!” (镜头推出九洲食品城,陈奂生在选购商品)。 我立即把这个广告创意告诉剧组的钱旭东。钱旭东叫好,他又跟溧阳演陈奂生的演员王绘春讲,请他扮这片中的陈奂生,王绘春也同意。给高晓声说了,高晓声也说好。但后来由于事情不巧,这广告没有拍成。生活中总是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 一个杰出的中国文学家走了。回忆这段高晓声和刘灿放会见和交往的往事,感慨系之。人只能活一回,而人世间的友谊却是可以重复的。刘灿放和高晓声,一个搞企业,一个搞文学,的确谁也不求谁什么,但那种惺惺惜惺惺、英雄识英雄的坦荡友谊,那种相互欣赏的情感是相通的,那种乡情是自然而然割舍不断的。正如高晓声条幅中写的那样:“人若有知、刮目相看,人若无知、两不相干。”他们是互相为知者的,故而会互相刮目相看。他们虽然交往不多,各自忙碌,但内心都互相惦念着。每次高晓声来常州,刘灿放都会毫不犹豫地招待他,给他提供方便。真正的友谊,不在朝朝暮暮,却在心心相印。 真正的友谊,也不在即时应景,或人走茶凉。高晓声逝世13年后,刘灿放正在为企业的发展忙碌不停,但他仍记着我2003年曾经给他提出成立高晓声文学基金会的事,并吩咐我去办这件事。2012年高晓声文学研究会在他的出资下终于成立了。高晓声生平资料、研究资料、高晓声故居修复以及传记、年谱、全集出版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一个企业家与文学家成就了一段常州文化佳话。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