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摄影大师郎静山,与年长他27岁的吴稚晖是一对忘年交,鲜为人知的是,在郎静山的成名过程中,曾得到过吴稚晖的点拨。 1903年,12岁的郎静山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国画老师李靖兰,课余时间经常教学生摄影和暗房冲印技术,聪明的郎静山一学就会,他父亲看他有摄影天赋,就给他买了一架旧式相机,从此,郎静山与摄影结下了终生之缘。1910年,19岁的郎静山在上海《申报》业务部任职时,经常到苏州园林和上海郊外拍摄风景照,发表在画报上。后来又被聘为上海《时报》的第一任摄影记者,年轻的郎静山开始在上海摄影界崭露头角。 民国初期的上海,西风东渐,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照相也从达官贵人普及至平民百姓,渐渐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流行时尚。 那时由南社成员组建的“新剧同志会”,经常在上海“新舞台”演出《家庭恩怨记》、《黄花岗》、《社会钟》等新剧。吴稚晖的至交陆尔奎,其儿子陆镜若、陆露沙都是“新剧同志会”成员,经常参加演出。郎静山作为《时报》的摄影记者,少不了与他们交往。陆露沙是医生,在上海二马路“天晓得”糖果店隔壁开了家诊所,兴趣广泛的陆露沙不仅爱演戏,还喜欢摄影,随着与郎静山交往增多,两人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有一天,郎静山去看陆露沙,看到诊所楼上的小阁楼里有一个人在放照片,觉得此人很不简单,仔细一看,竟是大名鼎鼎的民国元老吴稚晖,敬仰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既然都爱好摄影,彼此也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经过一番交谈,郎静山对吴稚晖更是刮目相看,因为年长他27岁的吴稚晖,竟是位摄影的行家里手。 吴稚晖的摄影渊源,还得从“苏报案”说起,1903年清政府要追捕办《苏报》的革命党人,吴稚晖是其中之一。在陆尔奎,庄蕴宽、方子仁等友人的资助下,吴稚晖逃往英国避难。1904年3月,吴稚晖在爱丁堡学英文,同时还到伦敦工业专门学校去学习写真铜版,渐渐接触到照相术,并产生了浓厚兴趣。1906年,生活拮据的吴稚晖省吃俭用,花了15磅9先令买了架照相机,连日为人照相,放大冲印,在实践中学习摄影技术。1907年吴稚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创办中国第一本中文摄影杂志《世界画报》,画报配发了大量的黑白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中国革命、妇女天足会运动、女子职业发展、以及外国在华租界内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还有介绍英法等国的铁路建设、工业、交通各方面的照片。从摄影、制版到印刷,吴稚晖都亲力亲为,精美的《世界画报》,不仅在中国是独魁,印刷技术也优于日本,是亚洲画报之鼻祖。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指出:“中国要‘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就必须以交通建设为中心。”因此民国时期的交通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皖南的物产集中于徽州,以杭州为出口枢纽。但两省之间层峦叠嶂,交通运输极不便利。时任安徽省长的许世英提出修筑杭徽公路和建设黄山的建议,国民政府批准后,还特地设立黄山建设委员会,吴稚晖、郎静山、张善子等人亦数次前往考察。 在《吴稚晖先生全集》第14卷1947页中,有如下一段文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马国亮与郎静山等,六月八日到山。有黄山一瞥,见良友画报九十期。他们到山,后我二十天,我还正在写这报告。又许世英等也比他们早到半月。” 郎静山在《稚老与我一段因缘》中也写道—— 许世英先生提倡建设黄山,余亦为委员之一,曾几登文殊院,天都峰,百云步梯,始信峰摄影。张善子张大千且与余发起黄社,专为黄山摄影绘画,广事宣扬,稚老亦赞助此事,书黄山诗联甚多,可惜遗留大陆,已不知去向矣。稚老曾数上黄山,攀登天都绝顶,此峰过彼峰,有一石梁,下视悬崖,削壁千仞,有少年匍匐而进,汗流浃背,余人大都胆小,不敢上前。稚老独步其上,满不在乎。态度潇洒,履入云端,小区区未与同行,恐无此胆量,即使告人有胆,亦难以取信。 在修筑杭徽公路时,郎静山与一位名叫盛学明的摄影师为工程拍了很多照片。公路通车后,盛学明想在黄山祥符寺附近开家照相馆,吴稚晖说好啊!还帮了盛学明不少忙。后来因为生意清淡,盛学明就去向吴稚晖请求指点。那时欧美已流行自动照相机,只要投入硬币,人坐在镜头前,便可摄影数张。听说当时上海有2架。吴稚晖说新东西对人们是有吸引力的,不妨去买自动相机。于是吴稚晖与郎静山,盛学明一起淘遍上海滩,去觅自动相机。后来相机找到了,最终却还是没买,因为自动相机的照相纸是专用的,必须到国外订购,极不方便,只好作罢。那天由吴稚晖做东,请他们在杏花楼吃客饭,每客2角5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