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邑绅杨文照,原居住在青果巷东口16号(现和平中路地段)。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于1945年,享年85岁。生有五子,田地房产颇丰。因家庭经济富裕,舍得施舍。民国九年(1920年)起,他任荫沙义渡局经董。从事地方救济事业多年,经办修桥、铺路、劝捐、放赈等。历任救济院委员,于民国二十二年辞职。后仍为旌孝乡全赈会募捐。晚年还捐资重修仁育桥,有地方人士恽汉孚撰文勒石记其事。 民国初年青果巷内市河上,始建于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有着“常州众桥之祖”美称的新坊桥(现市区和平南路上)坍塌,急需修缮,杨文照慷慨解囊,负责重修新坊桥,桥面、栏石、望柱、石碑均整修一新。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桥面、栏石、望柱、石碑均被推入河中。翌年至民国十二年,水灾严重,杨文照负责发放急赈,全力以赴。他还关心坊厢用水,早年城区有公井多处,均系他经办。当时市河内水质浑浊,须用明矾沉淀后方可饮用,他先后在大井头、青果巷、天井巷、雪洞巷、马元巷、正素巷、麻巷等地义务开井107口。天井巷内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元朝水井,也是由杨文照义务疏浚的,大旱之年也不曾干涸。老百姓饮水思源,非常感激杨文照义务之举,至今青果巷内尚遗存的几口井,变成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当时老百姓生活困难,营养不良,致使很多人患有黄疸型肝炎,皮肤和面部均呈黄色,故得名“黄病”。杨文照出资在当时大井头(现文化宫购物中心地段)“江德生药店”加工“黄病丸”,每年大量生产,用竹制篾箩存放,用碗大把大把地施舍发放,分文不取。本地及周边地区有病民众纷纷前来求药,此举深得老百姓好评。杨文照去世后,由于其儿子均早亡,改由其长孙杨俊出资继续发药,直到1955年才停止。杨文照的另一善举是建立以“救灾周急、恤孤矜寡”为宗旨的“杨氏义庄”,办理赡赈业务,周济宗亲。这种在太平天国之后兴起的民间经济组织对当时安定城乡贫富差距和克服农业生产困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杨维忠整理 (责任编辑:D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