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胡宿一言定贡试

时间:2015-01-31 11:32来源:未知 作者:张戬炜
胡宿看了看两位尚书,顿了顿说,我的意见,还是三年考一次,比较合适。 消息传出,天下学子纷纷赞叹,胡宿大人,真乃读书人表率也。

      中国古代的朝廷,一般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各司其职。其中,礼部是与读书人联系最紧密的——它管着考试事宜。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考试是免不了的,否则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疙瘩打交道去吧。

  礼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始设。隋唐年间,正式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主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和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这么一个为国选才的部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左右着天下学子的命运。因此,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其行政长官常常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古人常用的话来说,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欺鬼神也。

  中国人的事情,尤其是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事情,往往会因为慎重,而意见纷起。譬如开科考试。

  那年,新任了一位礼部尚书。他想,如果要有所作为,就要揣摩皇帝心理,把工作做到皇帝心里去。皇帝对礼部有什么要求,当然是希望礼部能举荐更多的人才,充实官僚队伍,保证自家江山万年永固。如何改革考试制度,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就是个课题。

  尚书这么一想,下面的属官就不安分了。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下官们各种建议纷至沓来。其中,有人建议,科举四年一试。时间太长,不利于为国选才,应该两年一次,让天下英才“尽入彀中”,保我大宋江山千秋万代。

  这个建议,被提到了朝堂之上,准备让皇帝去“诏曰”。

  皇帝看到这个让他“诏曰”的建议,龙颜大喜。这么多年,换了这么多礼部尚书,怎么就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呢?于是御笔一提,准备下诏。

  此时,吏部尚书讲话了,他说,皇帝啊,不行啊,这个建议是给药你吃啊。四年大考一次,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目前干部队伍的总体状况,是供求平衡、稳定有序的。两年一次,等于要增加一倍干部人数,我哪里拿得出这么多位置来安排他们呢?

  礼部尚书当然不服。理由也是硬帮实铁的——干部嫌多吗?人才嫌多吗?你就不会建立一套干部储备机制、梯队建制、优选构制吗?吏部的干部管理制度要创新,要广揽天下英才,做到“野无遗贤”,才能保我大宋江山永不变色。

  两部尚书相争不下,让皇帝这个“诏曰”有点“诏”不下去了。此事既然上了朝堂,总得有个结果。要不然,皇帝御笔已经提起,怎么放下来呢?

  皇帝到底是皇帝,脑筋一转,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江苏常州人氏,姓胡名宿,目前任知制诰。

  “知制诰”这个官,一般都是翰林学士中人兼任,负责起草诏令、制订政策。胡宿以翰林身份任知制诰,并兼皇帝起居注,是朝廷大臣,也是皇帝器重的人。

  皇帝想起胡宿,不仅因为此事属“制诰”,知制诰本来可以参与讨论,更因为胡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且又生性耿直,遇事有主张、从不模棱两可。

  前不久,朝中享有大名、民间更是奉之若神、人称“包青天”的三司使包拯,办事不公。满朝文武,无人敢言。为什么?因为三司使,是国家最高财政长官,人称“计相”。相者,宰相也。“计”者,相当于也。换言之,三司使尽管官拜正部级,但实际权力是相当于副总理一级的官员,一般官员无人敢惹。可就是胡宿,直接向皇帝弹劾包拯,直到包黑脸低头认输,照章办事为止。

  此事见《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胡宿》——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使。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皇帝想,此事双方争论不下,要有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办事精干、敢说敢为者出来,给出一个决定性意见,让我“诏曰”,才能有个结论。于是,就让人把胡宿叫来。

  胡宿听完双方意见,想了一想后说,你们一个说两年、一个说四年。两年呢,可以多为朝廷选拔人才,是江山永固之策。四年呢,也对。四年选拔一次,还有人轮不到上岗,在家中候补。多了一倍候补官员,我大宋朝廷也难以安排。

  礼部、吏部两个尚书直瞪瞪地看着胡宿,心想,如此四平八稳的讲话,好像不是你胡宿平时的为人啊?

  胡宿看了看两位尚书,顿了顿说,我的意见,还是三年考一次,比较合适。

  听完此言,皇帝与尚书们笑成一团——好你个胡宿,平时朝廷有什么大事,你总是直言不讳,今天怎么成了个泥瓦匠,和起稀泥来了呢?

  等他们笑够了,胡宿正色道,皇上、诸位大人,我说三年,是有依据的。孔子曾经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什么,三年是观察一个人才能的比较可靠的时间段。大宋考试,原有乡试,现有州试、省试和殿试。如果两年一考,天下读书人会因为赶考而荒废学业,进而变成读书不为提高才能学识,专为考试而读。这样,读书的本意就扭曲了。四年一考,当然合理,但三年一考,以大宋目前不算乡试、只有三级考试制度的情况,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学生既有时间读书,又不耽误考试,国家选拔人才的速度,亦可适当加快。所以,三年一考,我以为是合适的。

  皇帝听完,龙颜大悦,立即“诏曰”,为了不耽误学子读书,又为朝廷提拔人才,天下贡试,依知制诰胡宿之谏,改为三年一次。此事见《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胡宿》——

  礼部间岁一贡士不便,当用三年之制。皆如其言。

  消息传出,天下学子纷纷赞叹,胡宿大人,真乃读书人表率也。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