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袁励准书写“新华门”

时间:2015-02-13 09:42来源:未知 作者:武进档案馆
袁励准(1877-1935),字珏生,号中州,别署恐高寒斋主,武进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后任京师大学堂监督、清史馆编纂。

     袁励准(1877-1935),字珏生,号中州,别署恐高寒斋主,武进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后任京师大学堂监督、清史馆编纂、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教授。近代著名书法家、收藏家。

  袁励准出生于武进县城世代翰墨艺文之家,其祖父袁绩懋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甲二名(榜眼)。他聪颖异常,沉静刻苦,学业猛进,10岁时读完“四书”、“五经”,随后参加省学政主持的考试,被确定为“生员”身份。三年后在省城参加“秋闱”中举。光绪二十四年赴京参加会试、殿试,中二甲进士,朝考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被命为南书房行走。

  光绪二十八年,袁励准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推荐下,奉旨担任京师大学堂监督。袁与张志同道合,认为要办好京师大学堂,必须开拓进取才能收效。他们决定先办预备科,分设政科和艺科。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专业。除预备科之外,还设速成科,分置仕学馆和师范馆两门。他们还向清廷提出增加经费、扩充校舍、购置图书仪器及设立译书局等要求。经过筹备招考,于当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为了办好京师大学堂,袁励准在张百熙的大力支持下,十分注意延揽人才,尤其重视教习、总教习的选任,吴汝纶、张筱浦、辜鸿铭、严复、林琴南、李希圣、蔡元培、屠寄、孙诒让等名士均为一时之选。袁励准在京师大学堂的艰辛努力,让科学之风和民主气息吹进了校园,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石。袁励准主持创建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藏书最丰富的大学图书馆,其中古籍线装书约有160万册,善本、珍本约有14万册,还藏有1623年精印本《莎士比亚全集》,1896年出版的但丁《神曲》和精印本《席勒戏剧集》,全套《化学文摘》、《科学文摘》,等等。此藏书楼1912年改称为北京大学图书部。袁励准创办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为了让学子们能在此博览群书,增长知识。然而,这“北大图书部”日后却为中国革命播发了红色的种子,成为闻名遐迩的革命胜迹。1905年,袁励准又奉诏负责创办高等实业学堂(北京大学工学院前身),并被任命为监督(校长)。高等实业学堂分设经学、法政、文学、医科、格致、农科、工科、商科等8个专业。他奏准由度支部(财政部)拨款200万银两,在北京德胜门外校场地建造教学大楼,在阜成门外望海楼建造农科教学楼和农事试验场。袁励准依然事必躬亲,尽善尽美。

  1912年,民国成立后,袁励准担任清史馆编纂。他精于书法,字体雄厚方整,挺秀峭拔,造诣颇深。袁励准所书“新华门”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引人注目。加之,新华门匾宽1.6米,高0.6米,磁青地金字,配上袁励准的馆阁体书法,更有独到的风韵。挂匾后,书家佳评如潮,无不赞美。1949年,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首脑机关,而新华门是出入中南海的正门,人称“中国第一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有人提出,新华门的牌匾应该换上中共领导人的字。但是,周恩来总理执意保留,毛泽东主席亦赞同保留。于是,袁励准书写的“新华门”牌匾有幸保留至今。

  袁励准不仅是书画大家,还是一位收藏家和文物鉴赏家。他收藏法帖、古墨甚多,对古铜、字画的鉴别有较高的眼力与学识,鉴赏收藏古瓷的兴趣颇浓。

  1935年,袁励准因病在北平逝世,享年58岁。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