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春天,上海滩的春风,本来应该是让人“倚马虹桥春衫薄”的时候了,可是昨夜倒寒,大街上一时铺满料峭寒意,让人从骨头缝中生出些许寒意来。路人都紧紧衣襟,匆匆掠过。 离商务印书馆不远处的一间房子里,一个中年男人神情沮丧地蜷曲在藤椅中,听着窗外卷地春风,对着满眼含泪的妻子,欲说无言。卧室的小床上,他们年幼的儿子,脸色潮红,浑身发抖,时不时还要惊厥一下。妻子已经不看儿子了,眼睛只是直瞪瞪地看着丈夫。一句问过无数遍的话,此刻,在夫妻俩的心中无声地回旋——我们前世作了多大的孽啊,老天要如此对待我们? 中年男人名叫恽铁樵,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民。常州人。时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主编。 要说不幸,恽铁樵真是不幸到家了。1878年,他出生于父亲恽磨照的任地福建省台州。出生后,命运多舛。5岁丧父,11岁丧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族中亲戚伸手携挈,才得以与异母兄长一起,回到家乡常州。 家道贫寒、兄嫂遇薄。恽铁樵深知,自己要在世间立足,只有苦读一径。于是,小小年纪,便立志发奋、刻苦攻读。16岁考中秀才,20岁读完了全部科举经典。本来指望科场得意、耀祖光宗,没想到光绪皇帝废了科举。于是,恽铁樵转身攻读新式课文,1903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英语专业。1906年南洋公学毕业后,恽铁樵先赴湖南长沙任教,后回上海浦东中学执鞭。教学之余,翻译了却尔斯·佳维的《豆蔻葩》、《黑夜娘》、《波痕夷因》等中篇小说,分别刊登于1909-1910年上海《小说时报》上。因译文准确、文笔生动,时人论其与林纾齐名,却别具风格。1911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1912年任《小说月报》主编。 说一件轶事——后世得大名的文豪周树人,也就是被上海滩的文人们覆以“民族魂”旗帜安葬的鲁迅,其第一篇小说,就是恽铁樵经手编发的。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题为《怀旧》,署名“周逴”,投到《小说月报》。此时的鲁迅,是浙江绍兴乡间一个小学教员,默默无闻。恽铁樵独具慧眼,倍加赏识,将其发表在1913年第四卷的第1号上。出于提携新人之心,恽铁樵对文中佳妙之处密加圈点,并加按语,刊于杂志头条,向读者热情推荐。 时隔21年后,1934年5月6日,鲁迅在致文友杨霁云的信中,还提及此事—— 现在都说我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月报》上,内容讲的是富翁私塾里的事情,后有恽铁樵的批语。 只是,事业上成功,无法代替他人生的痛苦。 恽铁樵育有4子。1916年,年已14的长子阿通殁于伤寒。1917年,第二子又殁于伤寒。同年,第三子再次因伤寒而夭折。两年时间里,连续失去3个儿子,这是一般家庭无论如何无法承受的灾难。雪上加霜的是,现在,1918年春,第四子同样患病。发热恶寒,无汗而喘,乃太阳伤寒导致的麻黄症。 恽铁樵遍请上海滩上名医。这些名医,虽然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用伤寒方。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连续不断,遂致喘热益甚。时至今日,孩子已经奄奄一息。 常州是恽铁樵的家乡,常州所辖孟河古镇,清代出了个孟河医派,闻名遐迩。盛宣怀当年,曾以常州乡亲的名义,请孟河医派名医马培之给慈禧太后看过病,并获慈禧赐匾嘉奖。恽铁樵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留意中医书籍,用心苦读,可谓粗通医道、略知歧黄。 面对四子垂死,恽铁樵彻夜未寐,时已天明,夫人泪眼相对,已是无计可施。踌躇再三,他对夫人说,我们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上海滩上的名医,没有一个能救。今天,唯一的儿子再发病,医生已经无能为力。我想,名医爱惜名声,不肯用非常之药。有些事,只能自己来做。我来开一副药,你去赎药! 夫人听了不语。恽铁樵说,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提笔开出一副麻黄汤,立即配服。一剂肌肤湿润,喘逆稍缓。二剂汗出热退,喘平气顺。三剂神志恢复,能进茶饭,继而痊愈。 从此,恽铁樵开始钻研中医经典,亲友有病都来请求开方,所治者亦多有良效。 一日,商务印书馆同事的小孩伤寒阴证垂危。因相信西医,送进多家医院,遍请沪上名医,治疗无效。无奈之中,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求救于恽铁樵。恽铁樵开出一副“四逆汤”,一剂入肚即转危为安。病家感激万分,登报鸣谢曰:“小儿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请恽铁樵。”于是,求治者日多一日。恽铁樵每天编稿之余,应接不暇,遂于1920年辞职挂牌,开业行医。不久,即门庭若市。 恽铁樵从医之时,中医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的传入,面对西方科学的进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医学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盲目崇拜外国,彻底否定中医。另一种是夜郎自大,顽固保守,拒不接受现代科学。恽铁樵纵览世界科学的进步,以渊博的学识,丰厚的临床经验,提出他的医学观—— 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万不可舍本逐末,以科学化为时髦,而专求形似,忘其本来。 恽铁樵披荆斩棘,于1925年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入学者600余人,遍及大江南北。1927年,创办起临诊实习班,及门弟子30余人。同时兼任上海各中医学校讲席。培育了像陆渊雷、章巨膺、顾雨时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中医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他所倡导的“因势利导”“拨乱反正”的形能观、“单丝不成线”,内外因素结合的发病观、“腺体一统,以肾为平的腺肾相关论”的治疗法等众多独特的见解观点,在中医领域里,至今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