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慎行(1565—1636)字闻斯,号淇澳,江苏常州人,出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外祖父为抗倭名将、文学家唐顺之(荆川),对幼年孙慎行影响深刻。 孙慎行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累官左庶子;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从少詹事擢升礼部右侍郎,一度代理礼部尚书。 孙慎行一生,经历六位皇帝:嘉靖世宗、隆庆穆宗、万历神宗、泰昌光宗、天启熹宗、崇祯思宗。首尾嘉靖、崇祯,历时短暂;其余四位皇帝,他经历其统治的全程,最长万历执政四十八年,最短泰昌只一个月。 孙慎行所历半个多世纪,是明代皇权日趋腐朽衰败的时代。在这个灰暗的大背景下,孙慎行审时度势,选择自己人生安全的航道。他端坐窗下案前,思绪万千,神游万里,在儒学经典里,发现并钟情于“慎独”二字。《礼记·中庸》说,“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独处时,也能谨慎,一丝不苟。对呀,聪明人要敏于事,谨于言,慎于行,就如他的大名涵义。心得日富,后来写成了一部关于“慎独”的专著。 孙慎行为官,光明磊落,敢言直谏,一派儒家风范。“慎独”,就是他选择和确立的行为准则、人生指南。礼部职责应该说的话,他一定说,反复说,不退缩,不藏匿,坚决忠于职守。例如:皇帝二十多年不主持郊庙祭祀仪式;东宫太子辍学多年,皇长孙九岁还不启蒙教育;瑞王二十三岁没有婚娶;楚王的族人久被禁锢,没有释放;代王废长立幼,应予更正;福王府庄田超过四万顷,违规了;大臣奏章,“留中”不发……孙慎行针对这些情况,痛切进谏。他为宗庙社稷安危,七次、八次、十几次,不厌其烦上疏,据理力争,以求改进、改正。 尽管孙慎行百般谨慎,可还是遇上了同登基才一个月的光宗皇帝暴毙密切相关的“红丸案”。命运之约,逃无可逃。后孙慎行借山东出现星月白天齐出的天象(其实正常,并非怪异),上疏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言辞直率而中肯。那年冬天,朝廷考察、推举内阁大臣,孙慎行第一,吏部侍郎盛以弘第二。魏忠贤压制,不任用。再次推举,仍不采纳,朝臣吃惊不小。魏忠贤借编写《三朝要典》,反而把穷追红丸弑君罪的孙慎行,列为“红丸案”罪魁祸首,下招剥夺官籍,接着下狱审讯,发配宁夏戍边。没有出发,换了皇帝,庄烈帝(思宗)继位,赦免了孙慎行。 崇祯元年(1628),命令孙慎行复职,任詹事府助理,孙慎行力辞不就。他操行峻洁,为一代官吏楷模。多次被推举入内阁,遭到吏部排挤、否决。直到崇祯八年(1635),以内阁大臣被召进京。到京没有几天,他便停止了心跳。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