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明崇祯七进士吴钟峦

时间:2015-07-04 19:40来源:武进档案馆 作者:DY
吴钟峦(1577-1651),明崇祯七年甲戌刘理顺榜进士,字峦稚(一说字峻伯),号霞舟。学者称其为霞舟先生。

 

      吴钟峦(1577-1651),明崇祯七年甲戌刘理顺榜进士,字峦稚(一说字峻伯),号霞舟。学者称其为霞舟先生。南直隶(明成祖迁都,以南京为南直隶,清初以南直隶为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横林人。

  吴钟峦少年时候,喜欢读佛教《坛经》,又好讲道教黄老长生之术。吴钟峦后来进东林书院听顾宪成、薛敷教、钱一本讲授理学,茅塞顿开而曰:“治心养性,取理学是正。”从此,他在东林书院穷究理学,“每课试,必列第一”,对武进籍同辈孙慎行的《困思抄》探研尤深,奉为自己守身持节之法,确立了“重义轻己是君子之德,君子能临危受命更是高德之傲”的理念。

  崇祯四年(1631),吴钟峦因文行兼优,拔贡第一,当时东林党大佬周延儒为首辅大学士,打算破格提拔他为高官。吴钟峦坚辞不受,于是按照贡生的常例,选为光州教谕(属于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同年秋,中举人。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而明皇朝灭亡。福王朱由崧(1607—1646年)立,鲁王朱以海监国到了福建,吴钟峦拜为通政使,弘光(朱由崧)元年(1645)擢升为礼部主事,未及上任,南明流亡政府都城南京失守。又转赴福建,吴钟峦出为广东副使,痛陈治国方针大计,乃渡海至舟山、普陀山。

  据《普陀山历代大事记》记载:“顺治三年(1646),明鲁王至舟山,黄斌卿拒不接待,改道暂寓普陀山。顺治六年(1649)明鲁王在舟山建行宫。礼部尚书吴钟峦、兵部右侍郎张煌言(张苍水)等数度登山,赋诗记游。”

  顺治三年(1646,鲁监国元年),弘光帝朱由崧一部将反叛,欲与清军邀功而被斩首,时鲁王朱以海(1618—1662)起兵绍兴号监国。六月初七,定西将军张名振等保护监国迎朱以海自绍兴出海,乘船渡海到达舟山。驻守在舟山的黄斌卿借口自己是明隆武朱聿键(1602—1646)朝廷所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拒绝朱以海进城。八月“监国次普陀”(次,临时驻扎)吴钟峦一时入住白华庵。

  九月间,据守金门、厦门一带的永胜伯郑彩、定波将军周瑞带领水师四百艘来到舟山,见朱以海处境困难,决定把他迎往福建。十月二十五日从舟山出发,十一月二十四日到达厦门。鲁王朱以海监国到了福建,拜吴钟峦为通政使,升礼部尚书。顺治六年(1649,鲁监国四年)九月,张名振、阮进、王朝先合谋决定以舟师护送鲁监国移驻舟山。吴钟峦随鲁监国移驻舟山,南明流亡政府在此重新整顿朝政、编制臣秩。吴钟峦以礼部尚书职往来舟山、普陀山,负责普陀山地区的抗清斗争。

  清顺治八年(1651),大清兵至宁波,八月中旬,舟山战役开始。最终,吴钟峦在昌国卫之孔庙(今昌国路之定海一中)庭前右走廊设高座,积薪其下,城破后,他抱着孔子的神位登座危坐,举火自焚而卒,终年75岁。清乾隆四十年(1775),赐谥“忠烈”。

  吴钟峦曾师从顾宪成、高攀龙等,治学严谨,专心于濂洛(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尤精于《易》,著述甚丰。著作主要有《霞舟易笺》、《十愿斋易说》、《文史》、《梁园佳话》、《稚山丛谈》、《岁寒集》、《十愿斋遗集》、《稚山先生残集》、《十愿斋全集》等。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