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年-197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作品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赵元任与林语堂的交往始于1923年,这一年成立了“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聘请了十一个人为委员,其中有赵元任和林语堂。1925年“数人会”在赵元任家成立,林语堂是七人之一,经常参加在赵元任家举行的会议。这个时候,赵元任与林语堂等人通信也采用国语罗马字,有的时候还用英语的译音词,例如“狄儿外剃,豪海夫油鬓?(Dear Y.T. How have you been? 亲爱的语堂,你近来好吗?)”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赵元任与林语堂的交往都很多。1929年2月,赵元任在上海住了近20天,期间去看望老朋友,当然包括林语堂,次年在上海又去看望林语堂;1939年在美国,赵元任全家去看望在纽约的林语堂。1941年,林语堂也多次到赵元任住所(剑桥行人街27号)拜访并用餐。1942年,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克里夫教授(Francis Cleaves,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找赵元任商量,请他为台湾地图的地名,按照厦门话加注罗马字拼音。赵元任接受了这个任务,还经常向林语堂请教,以保证注音正确。1948年、1949年多次到纽约与林语堂会晤;1954年两个人同时赴英国剑桥参加第二十三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68年赵元任在台湾期间,又多次与林语堂会晤。 林语堂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晚饭后,把房间里的灯关掉,静静地听他喜欢的古今中外的名曲。他也非常爱听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林语堂曾痴迷于“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当时还没有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又因为汉字属于符号文字而非字母文字,所以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一直持怀疑态度。但林语堂不畏艰难,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花费了十余万美元,终于在1947年成功发明了“中文打字机”,并在美国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在汉字世界中,这台打字机的发明可谓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 赵元任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在写给林语堂的信中,赵元任说:语堂兄,日前在府上得用你的打字机打字,我非常兴奋。只要打两键便看见同类上下形的八个字在窗格出现,再选打所要打的字,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还有个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打字机了。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