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老街一角:当年刘国钧在此创办和丰京货店
4月2日,是刘国钧先生诞辰纪念日。 此前,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特赴南京采访了国际知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终生成就奖获得者茅家琦教授。茅教授认为:刘国钧对于常州工业和经济的作用很大,他的经济思想很务实。大成在中国经济处于低潮的形势下,逆势向上,有非常好的发展,这与刘国钧个人思想文化的特点作用密切相关。茅教授指出:市场经济总有起伏,供求关系总在变化,在低潮时怎么经营,在经济下滑期怎么解决问题,刘国钧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对当下具有很大的价值。 创办“和丰京货店”是刘国钧在奔牛从商的起点。 刘国钧在奔牛“打工”将近七年,摸熟了常州一带的布庄、布号、布农、纱厂以及土布的行情市价,想到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因此就萌生自己开店的念头。要开店首先要有资本,仅靠几年那么一点积蓄,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他就动脑筋,积累资本,用现在的话说,赚取“第一桶金”。他这样回忆:我看到当时所有男人的辫子上都结有“辫须”,既为扎结之物,又是装饰品,本轻利重,销量又大,我就批买了大捆各色丝线,运回生祠镇老家,发动妻子、母亲手工编织辫须,然后由我运往奔牛、常州批销。全家人在老家整天编织,我闲下来也在店里编织,收入颇好,不到一年时间,就盈利二百元大洋。 此年为宣统元年(1909年),刘国钧22岁。他与一位华姓同乡股东合伙,租赁三间门面房开设“和丰京货店”,对外号称资本2000元。其“父亲手书的金字招牌高悬正厅,熠熠生光,后屋加天井,开设染坊”,“门市雇了伙计,染坊请了师傅,排场、气派很像样。” 和丰京货店是典型的“前店后坊”。刘国钧琢磨过市场和工商关系,形成了他最早的经营理念。后来,他驾轻就熟地运用到独资经营的广益布厂,继而运用到更大规模的大成公司企业。如果将“和丰”看作是“广益”、“大成”的萌芽,又视作刘国钧创立实业的前期试验,这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刘国钧从“土染坊”中发现了工业利润的“秘密”。 不到一年,“和丰”的生意就超过了镇上的七八家同行,成了奔牛商界的佼佼者。 年终,和丰的资本就成了名副其实的2000元。本来,应该抓住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乘胜进取,可是华氏却染上了烟赌恶习,弄得债台高筑,只得把“和丰”股金全部抵债,“和丰”便成为刘国钧独资所有。此时,刘国钧显示出较为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水平,他回忆道: 为了便于掌握和管理,对人事安排作了调整,门市设“管事”,染坊设“做头”,我自己总理全店。 为了不断提高柜上伙计的经营业务水平,我常常以“顾客”的身份,站在柜外“购物”……教他们察顾客之神色,听顾客之言语,揣顾客之心理,给顾客以满意。 刘国钧奉行的经营之道是成功的,因而“和丰”的生意日增,声誉日隆,成了奔牛镇名闻遐迩的店家。 “和丰”经营之道直接带来的成果是孕育了一个新京货店的诞生,更是孕育了一个首富在奔牛的诞生。 民国元年(1912年),刘国钧凭创业后的实力将镇上一家无力复业的布号盘了下来,其父为之定名“同丰布号”。“同丰”地处街中,地段甚好,生意同样兴隆。5年间,刘国钧共获利6000余元,很快跨进奔牛首富之门。 次年除夕,其父为之庆贺,挥笔书写一副很气派的春联,平平整整地贴在大门上,上联是“和以为贵”,下联是“同而不流”,把“和丰”、“同丰”两店号的“和、同”两字嵌入,既勖勉经营之方,又警诫处世之道,真是含义深长。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