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常抽空去体育馆打篮球,我很快就经老队员推荐被吸收为学院代表队队员。因为院篮球队里很多队员是海军系的,所以我在预科结束后就填了该系的“潜艇设计”专业,当时发达国家已经有核潜艇,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量。 队指导员找我谈话,建议我去三系潜艇专业学习。我又一次脱下黄军装,穿上了海军服装。五八级(哈军工6期)潜艇专业设“水上、水下”两个班,各20人。水下班有11位从部队来的老兵,其中8位是军官;9位是从炮校、步校、海校等来的“学生兵”,包括与我一同从苏州入伍的丁熙明、施鹤群。院篮球队主力尽在海军系,他们是二期的张绍纯,四期的袁念增、杨彦声(我班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之一)和尹茂正,五期的沈武铮(院、系篮球队队长)和刘崇禹。200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为纪念哈军工创建50周年,出版了题为《辉煌的哈军工》纪念册,书中选用了1961年海军系获院篮球联赛冠军后,与系主任黄景文等领导的合影。 水下班党支部书记是湖南人陈楚生,据说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多次剿匪战斗,说话声音有点沙哑,为人没架子。我在班上当过团支部书记和管生活的副班长,当列队行走在学院内大道上的时候,副班长在队列外“1、2、1……”地喊口令调整步伐,并引领大家唱革命歌曲。我领唱最多的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打靶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上世纪80年代老院长刘居英到镇江,校友们自费众筹在我供职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宴刘院长,陈宽院长尽地主之谊开场以后,让我这个校友会秘书也说些什么,我就干脆再次领唱《打靶歌》,餐厅里六七十位师生又一次引吭高歌,沉浸在欢乐与痛楚兼而有之的回忆之中…… 哈军工有很多高干子弟,他们大多非常优秀而且正派,由于他们具有较独特的接触环境和条件,所见所闻非普通人能及,因而看问题的起点往往比较高。王震将军有两个儿子在哈军工,是学院篮球队队员,其中低我两届的王军和我同一专业;王之在七系学航天专业。王军说过,他毕业以后不希望到研究或设计部门工作,他很喜欢像他父亲那样能够去带兵。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金城的儿子金矛,就读于水面舰艇设计专业,在我们球队里显得特单纯、憨厚,他后来倒是真的在部队工作,退休前是海军副司令员。哈军工60周年校庆,我们这些55年前的院篮球队队员自费去母校聚会,没联系到王军,与金矛相约聚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虽然身体染病,却依然是那副乐呵呵的坦然样子。他告诉我在文革期间曾下放工厂当了七八年的一线工人,并说听到你老盛后来的种种遭遇,一点也不奇怪。 金矛的继母是前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中译者。还记得读书时有一个假期,金矛请我把一本前苏联的小说《州委书记》带回北京他家。统战部宿舍就在中南海边上,那威严而神秘的赤红色高墙,几乎令人望而怯步。经门卫站岗的战士电话通报后,其父赶到大门口,笑嘻嘻地把我接到他家,金矛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姐姐也在家中。中午金城同志自己下厨熬了锅鸡汤,父女俩陪我吃了午饭。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