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名人名事 >

刘国钧在奔牛的最后抉择

时间:2016-04-10 10:16来源:未知 作者:王亮伟
刘国钧1901年走进奔牛,1915年离开奔牛

     刘国钧1901年走进奔牛,1915年离开奔牛。

     我是这么想的,当年的刘国钧如果没有走进奔牛,就没有后来的刘国钧;如果不离开奔牛,同样也没有后来的刘国钧。奔牛,能留给他许多宝贵的记忆,同样也留下许多痛苦的回忆。

     我觉得还是“设身处地”地从刘国钧自己的“记忆”和“回忆”中,去分析其离开奔牛的主要动因吧。

     刘国钧面对在奔牛创业的成功,他开始了另一个问题的思考:现在开起了两爿店,信誉树立起来了,资金也积了一些,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做一番更大的事业?

     刘国钧没有躺在“功成名就”上,更没有衣锦还乡,而是“将事业进行到底”。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刘国钧开始从长计议:我在奔牛十余年,由于受了父母的教育,自己专心一致的学业、创业能做到这样的成绩,在奔牛街上来讲是仅有的。我时常想,我在奔牛的花是开了,可是最后果实放在何处?我在奔牛是外地人,是客户,将来应该把家安在何处?根扎在何处?

     在奔牛的去留上,刘国钧先是作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定居奔牛,则一定要做一个商家兼地主,财势兼备,才能稳当,然而,这不符合我的禀性。当时,我订阅了《民立报》,已经认识到,中国纯粹靠农业,是不能强国富民的,一定要工农业兼而有之,才能富强。在店里,从纺织品买卖生意中,我发现土布逐年减少,渐至没有销路,农村中的手工摇棉纺纱,土机织布,也在趋于消失,其根本原因是在于中国的土纱、土布被进口的洋纱、洋布打倒了。

     我看到中国的原料出去,外国人加工成了成品再进来,中国人吃亏太大了,中国人口众多,纺织品需要量极大,就我经营的两爿店来说,布匹的生意则占了十分之九。

     于是,刘国钧替舶来品的布匹算了一笔账:经过一算,吃惊异常,其利润之高不可思议,当时中国国内棉花每担价仅22至24元,一匹平布12磅重,用10斤棉花就够了,10斤花价2元4角,而一匹平布售价是4两5钱银子,合到规元(近代上海通用的仅供记账的银两计算单位)6元2角多,因此洋布除去成本和运费等,还有百分之百以上的利润,换句话说,我国进口一匹布,等于损失一匹布,反过来说,我们把国产棉花纺成一支纱,织成一匹布,就能抵制外国倾销的一支纱一匹布。

     算了一笔账,催生了刘国钧的爱国主义的萌芽,更萌生了他要向纺织工业发展的念头。

     刘国钧对个人的家安在何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如是说:我只有办好了事业,才是有了基础。大丈夫应先立事业,家则应放在其次,有了事业,有了基础,何患无家,落根于何处?要以企业为基地,要以企业为重,不能以家为重。

     而这次选择,对刘国钧来说,是脱胎换骨的一次。他用“改名”来进一步铭取志向:我对父亲说,我不能再名金生,我岂能够为“金”而“生”!于是,父亲经过慎重推敲,为我题名为“国钧”,典出《诗·小雅·节南山》,勖勉我今后要为国家担负起重任来。

     弃商从工,走向纺织实业,这对年轻刘国钧来说,是件大事。经周密筹划,他决计离开奔牛。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